2009年2月24日星期二

暖春(二)

今天下午,午休后,走下楼去,与我一起的弟兄见我,他知道我是要准备继续看"暖春"了.这真是一部感人的电视剧.我亦无法形容,一个小小的村镇居民,为主人公"小花"而改变.她以自己的爱心去照顾着收留她的一家人.虽然刚开始一切都那样的不顺利,来自许多方面的阻碍,令她不知多少次伤心流泪,但是一切均以她自己对收留她的"爷爷"的信托,而平静过渡.在最后,当村长讲隐着三十年的秘密时,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了.我真得无法控制住我自己了.流浪于外,失去双亲,曾经一度无人照顾,晕死街头的七岁小孩, 终于找到了她的"家".上次,赴港,亦让我有归家的感受.一切都看似那样的亲切.回想数年前的赴港,有时觉得自己太不成熟了.身处异乡的我,深深有着类同"小花"的感受.但她却比我来得苦多了.她能走出,而我....不如她呀!!!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反省一些事.这或许就是生活吧!活在世界上,所要面对的事,可真多.不过感谢天主,一切均能顺利地过渡.今年七月,就是我来此三年的纪念了.弹指三年就这样过去,而自己的学位课程还未能得以完成.想想看自己是付出了努力,也无愧于自己的良心.父母常教导我,做人应该无愧于自己的良心.来此这么久,反省诸遭,我可以说,我无愧于自己的良知.虽然我曾经对某些事,或某些人表示非常地不友善,或语重伤人,但事后,我想他或她都能够理解我的心.有人苦苦寻爱,却总未得果;有人不想寻求,却已在眼前.所以,世事真得难料.对一些人,一些事,我真得觉得,我是有限的,还是天主圣意来得伟大.暖春,这一部电视剧,令我更看到了自我的不足.经历过风雨才能见彩虹,但又有多少人在风雨中倒下呢?

2009年2月23日星期一

the question about Novena

在这的教会很奇怪,尤其在礼仪方面,有时真得搞不清楚.很多的九日敬礼,而这些九日敬礼的地位,往往比弥撒还来得重要.这段时间,在这修院中,为了纪念苦难会的一位圣加俾尔的小圣人,他死时才只有二十四岁,在苦难会中是相当出名的.为了纪念他,他们每天在弥撒的领圣体后经后,加念他们所编订的,由修会专用的九日敬礼.作为弥撒而言,我深觉得,将九日敬礼加插到弥撒的某一部份,实在是一种很不合适的作法.亦失去了九日敬礼的意义.

(此画名为"天国婚宴"作者孙莉纳修女,花了很长的时间设计,动手,绘画.她所付出的,应该得以尊重.倘若大家愿意参看作者其它的画卷,可以进入她的博客,但请不要复制任何图像,因为原作者只是愿意与大家分享她的喜乐,我们在观赏之余,应该对其所付出而得到的成果,加以保护及尊重.)

弥撒,(感恩祭宴)是我们教会的礼仪重中之重.其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某一位圣人的敬礼加插其中,我不免要问,这弥撒的主要意向是什么?不管是在领圣体后经后,或是在降福派遣礼之前,这仍是属于弥撒中的某个部份.的确,依照现行礼规,在领圣体后经后,派遣礼前,堂区主任可就堂区的一些事作宣布或一份简短的报告之类.但并不是要加入另外一个祈祷文.因为在作堂区报告时,是让信友们知道堂区的近况,了解整个堂区的天主子民,当前需要预备与准备的.相当合理.但把这段时间改为九日敬礼,我个人私下觉得很不合适.信友可以在弥撒前或后,倘若他们愿意的话,可以举行九日敬礼,但没有必要将其插在弥撒中.无论哪位先圣诸贤,我想没有比好好地在生活中作见证来得重要.九日敬礼是一份热心敬礼,将其放在弥撒中,有点不伦不累的感觉.虽提及数次,但亦无法,毕竟居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另一方面,就九日敬礼的布置,小堂里圣人像搞得非常显眼,且以鲜花草相围绕.高出祭台许多,我不明白他们想干什么?哪一个放在更主要的位置.而且亦会让坐于右面的信友,难于见到司铎在祭台上所举行的"天人之宴".我还是拍照片,以作例证吧!

2009年2月22日星期日

教宗主教之名

上午,由于修院小堂没有弥撒,故我与我的弟兄一起去参加在堂区的弥撒.读经,福音,以及准备祭品....在感恩经中,突然司铎这样祈祷:"Lord, remember your church throughout the world, make us grow in love together with Benedict XVI, our Pope, Resdow, our bishop, Rev. Fr.XXX our parish priest and all the clergy and ministies"教宗,主教的名字,乃是一个共融的表达.在感恩经中提及教宗,主教的名字,表达出我们在这堂区所举行的感恩祭典,是与主教及教会首牧教宗所举行的感恩庆典相联.司铎,无论是堂区司铎或是堂区助理司铎,他们均是主教的助手,以牧养天主子民.其实在感恩经中,clergy一语已经完全表达出了司铎,执事,再加上一些平信徒的职务.我真得不搞不清楚,这位主礼神父在想些什么?
他可能想他现在所举行弥撒的堂区,是一位本堂神父的.但本堂,不是"笨堂"或"地主",他应该是主教下司铎团中的一员,他拥有与其他司铎同样的神职,即是分享了主教的司祭职务,在某一堂区帮助主教进行管理以及牧放天主子民.所以在感恩经中,本堂神父名字便不应该出现.我不清楚主礼神父为何这样子做,难不成为了"讨好"那位看似拥有大权的本堂么?

2009年2月18日星期三

暖春

这是一部电视剧的名字.昨天下午,原本让一位弟兄打我手机,以叫醒我继续我的报告写作,但他却忘记了,睡到下午三点多方起.近来一直在吃药,迷迷糊糊的,什么也干不了!索性,还是看一会电视,喝些茶水清醒一下吧.到了楼下,正好没有人在电视前,先看会儿英文台,没有什么好看的电影,看看中文台怎样?正在上演着暖春. 片中的主人公,小花,自小便失去了父母,连养她成长五六年的奶奶亦丢下她而早早逝去.她被人领养,却不能够得到应有的待遇.别人丢下,不要的饼干,她都无法拾起来吃.还要受养母的一顿痛打.小小年纪的她,只有在深更半夜离家出走,归后饿晕于路旁,被一青年拾回,但青年的母亲,说什么也不让小花入住,无奈之余,只有让那村中最贫困的老农民背回家.而老人年已古稀,家中独子亦对他的作为,无法理解,便与媳妇一起回到亲家家中住.老人苦劝无果,反受讽刺,故只得与小花相依为命.
看看这一幕幕,工,虽然这是一部电视剧,但我相信,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应该很多很多.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失下."下岗"其实就是失业.没有一份合理的收入,令许多家庭无法维持生计.农民工返回到农村,又无地可种.怎样活呀? 而有些人也趁着这一机遇而拥有一片天空.在中国,经济发展这么多年,真正给人们带来了什么?生活富裕,却有更多的贫困者流落街头;丰衣足食,却有更多的小偷;诚信忠厚,到处都可以看到不合格的产品,及一些伤天害理的事发生.连可怜的婴儿都无法幸免.经济发展,带来的却是无道德良心的生活.试问,这与片中那些袖手旁观者又有什么两样呢?还更不如他们,至少他们不会害人. 前段时间,奶粉事件,就是一个警醒,这样一个社会,所欠缺的,却是我们所需要的----良心.古人亦常说:"天作孽,尤可为;自作孽,不可活".人将自己的同胞整下去,他所得到的,却是别人所含泪牺牲的.在同感小花处境之余,更让我看到了社会的不公与残酷.在这样的中国环境中,便需要一份来自基督的训息.但其处境亦不容乐观.

2009年2月16日星期一

reflection


终于将那本"Mystagogy"读完了.看看书的封面,就让我想起罗神父,记起在香港的那天下午,为了这本书,我在他的图书室中,找了许久.感谢神父的慷慨相送.透过读这本书,令我好像从井底跳出来的"蛙"一般,明白了许多.前些天,教授让我们作一点本地化礼仪的尝试,除了参看自己礼仪启蒙老师----陈继容教授的文章外,更藉着罗神父及姚神父的建议进行一番反省."本地化"并不容易,更不是随随便便改动一些就可以作为本地化了.那是需要一段艰辛的"孕育"过程.在参看现行于中国的礼典时,我们发现,在很多地方,中国教会所注重的是"数"而不是"质", 成人入门圣事的准备,可以说真正落实成套落实下来的,几乎没有.信仰培育是问题,陪伴信仰培育的导师是问题,信友参与培育及自身再培育是问题,我的天,问题丛丛.看到道明神父的博客,不断地讲述弥撒,这是他的"心声",一系列的问题,只有藉着一点点地奉献来寻求实现.难得!昨天开始看一本新书,其中有一句话深深打动着我:Liturgy is the environment that makes possible in this world an experience of its destiny and call to be the new Jerusalem, the holy city. Our communication in such symbols is so deep that it forms us from inside out, rather than vice versa. From a change of heart, rather than from coercion or authority or applied answers. The liturgy is indeed the primary and indispensable source of the true christian spirit.礼仪是基督徒真正的精神.
培育信友,慕道者,一个环节不可少,就是礼仪的培育.从礼仪中获得"心的改变""一份经验",从而令礼仪活生生.大陆教会面临的困难,基根本仍在于培育的问题,导师培育的问题,以及一些其它的问题.教会的共融团结,应该令本地教会在外人前彰显出我们是"圣城耶路撒冷",但相当地可惜,离此目标还相距甚远,环顾之余,不由想起,自己乃中国教会一员,亦应多加努力,将来尽己力而奉献.

2009年2月15日星期日

分享


这段时间一直没法更新自己的博客.因为我深深为一种想法所扰.那就是,我应该抽更多的时间读书.弹指一算,一天天平淡地过,真正读得书,我是说全部通读的,却没有几本.看看书架上放着的书,我不由地向它们说声"对不起!"是故,就一直在读一些关于"Mystagogy"的书,以及参看香港邮来的法文资料.有人劝我应该在博客上发表一些关于礼仪的资料.或者自己的想法.我想我的同学周道明神父以及其他诸位对此深有研究的人,均在他们的博客中发表了他们对于礼仪的想法,见解,也可以说,是相当不错的.我还更喜欢将自己生活所见所闻来分享.其实细想想,礼仪真正得以落实,不仅仅是在礼节,更是在生活.这也是那本有关释奥一书中,作者所强调的.生活,礼仪,信仰,本来就是互相依存.礼仪的本质本来就应该是将信仰与生活结合起来.分享生活,并藉着分享而获得更丰富的生命,这就是礼的一部份.中国人不是很崇尚"礼"只是后来变成了人际间的礼,而慢慢忽视了人与天的礼.在商周时期,礼是与天,与人相关的.只有到了后期,才浅浅,才将事天,与人际之礼分开.本来的礼,一分为二.相较之下,不由从中发现出一些端倪来.
过于注重礼节中的礼,而忽视生活中的礼,那是一种缺乏.天人之际,人人相处,这是完美的礼.这也是为何教父们,不怕辛苦地,运用所谓的"typology"去诠释礼仪中所举行的一切.尤其是对圣洗圣事,让信友们不仅仅是明白,更是经验,而成为信仰生活中的一部份.礼仪挑战我们的生活,生活完满礼仪中所接受的.我很欣赏罗神父的博客.不仅仅有"礼"亦有生活.他的分享就是一份礼.不仅仅是生活的礼,亦是教会礼仪中的礼.那是"美".

2009年2月4日星期三

牺牲(二)就是向爱进发.

我看到在佛洛姆的书中,他引用了一句诗,很令我深思.我现摘录于下:
实则,爱者永未寻求所爱者而不被所爱者寻求,
当爱的闪电穿透此心,要知彼心亦有爱.
当对神的爱充盈你心,无可置疑神对你有爱.
一只手没有另一只手相应,永远没有声响.
这段时间,一些来自于自己学生的问题,令我深焦.作为曾是他们的老师的我,因为我挂心其中一位的圣召.上次他与我聊天提到司铎圣召,他觉得他以前所做的选择是错误的.我的回应是,既然你现在还不是司铎或执事,且只是位哲学生,你可以自由地选择离开.但问题又来了.他的父母亲希望他能成为一名司铎.他所在的处境我能理解.父母的处境的确也不容易.他深爱着父母,不想让父母伤心.为我而言,我了解他的心思,亦了解他想对我说得.对方在流着泪说话,虽然透过视频,未能看清楚,但他是在哭着说着他的心情.曾经的选择,现在变成了一份负担.我说你得学会承受压力.尽心尽力与父母亲谈,因为你是他们的小孩.你的姐妹及兄长都可以给你一点意见,但主要还在于你自己.修道本来是件开心的事,如果这样不开心,趁现在还未受祝圣为执事或神父,就及早离开吧! 这不仅为教会,亦为你自己负责.其实,诚如圣女小德兰所理解的"圣召就是爱",不仅仅是爱天主,亦是爱周遭的一切.有人告诉我,他爱他所爱得! 其实他所爱的,只是他所想的.其实每个人的独特性都不一样的.爱一个人,不是爱他所是,或所将是,而是爱他,他是个人.是在我们面前的那一位.
对天主的爱,亦是如此.虽然天主无法看到,但我们内心如有对他诚挚的爱,我们会"经验"得到.这份经验,不在于你死守着你的房间中冥想,而更在于你对生活周遭的体验.天主常会透过某些人或某些事,向你提出召唤.就拿我自己而言,美国老神父的表样,及关心,为我而言,那是一份召唤.我对我的学生说,看看周围的人,不要作一只只顾自己的"井底蛙".诚如去年由日本来的深山厚子修女对我说得,尝试由周遭的人,地,事物中,去体验天主.创造工程,是一部"大圣经",所得到的启示,是很实实在在,且清楚可见的.
圣召亦是一份爱的经验.学习如何去爱,这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往往以"我"作为中心,而心中没有一丝的平安,因为"我"永远无法面对一切."我"将永远令我们封闭我们自己.而不为他人所开放.这是相当,相当的错误.有些人,会因为我而"吊心"(将心悬吊起来,有些风吹草动,哪怕一点点的声响,就会紧张而害怕,这是一种心病.)
我仍不断地为我的学生们祈祷.我了解其中一些所面临的处境,他们也愿意与我分享他们的困难.虽然我没法做些什么为他们,但他们所要求的,仅仅是我的代祷与祝福.我想这将是奉献我最好的给他们了.我爱他们,并不是因为他们是我的学生,虽然这是一方面的原因,而更因为,他们是天主所爱的一批青年.这些经历,将会令他们成长.感叹,焦心之余,我仍感谢天主!为我自己,为他们,感谢天主!
看清自己,才能学习牺牲,为他人,为天主.<爱的艺术>,我相信已不在是"艺术",而是可以体验到的"生活".

2009年2月1日星期日

牺牲(一)

上午弥撒后,马上准备洗衣服.但可惜得很,洗衣机坏了.算了.用手洗吧! 洗衣过程中,想到了许多。或许自己本来就是一个想思考的人吧。昨晚透过QQ与自己的一位学生谈及爱。他问及爱是否只是一份感同身受,一份倾注,一份专注,一份分享。在谈论的过程中,我说,爱也是牺牲。便举了雷鸣远神父的金玉良言“全牺牲,真爱人,常喜乐”细细看类如中国传统《三字经》的九字,可以看到其中所表达的层次性。牺牲,爱人,喜乐。回想在与菲籍神父同桌共食时,自己兄弟的表现。我心是为一震。何谓“牺牲”,如何谈论它,便映于脑海。刚好洗衣机的“牺牲”,令我更藉物生思。不由自主地想了许多。牺牲,人们都不愿意谈的词。因为它意谓着难过,意谓着舍弃自己所想,所喜,所好。昨晚我在看《三字经》,当我读及“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床,孝於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於长,宜先知。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令我想了许多,我将它摘录下来,与在菲的弟兄分享。
有人常说,难得是母爱。当母亲对子女奉献出爱的时,她是在“痛”。记得小时,得重病进医院,父亲在家忙碌准备一切住院所需,母亲在旁不断打热水,为我擦去因“疼痛”所冒留的冷汗。一面安慰我,不要怕,一面不停地寻问医生究竟何故?她的心焦,可想而知。小时,我便失去了哥哥。这为我母亲而言,是个很沉重地打击。后来还不时提及我的哥哥。但到现在为止,我父亦没有告诉她,我哥的小墓在哪里?话题还原,在院小住就是两周,母亲寸步未离,我一旦有疼痛,就见母亲眼睛红。当时我不太理解,为何眼红。就说她的眼像小白兔。慢慢才知道,当我痛得叫时,她在流泪。两周在医院,主治医生乃至于副院长均不知何因起病?只知有炎症,具体在哪,不知道。母亲每日焦虑相问,仍无结果。她担心。当圣堂修女来看我时,她请修女将一点钱转予神父,请神父为我举行求恩弥撒。当时家境并不好。修女亦没有收纳。只是说会好的。放心!!母爱是份牺牲。学会牺牲,才是真正开始学爱,学着爱对方,为对方着想,空虚自我,那喜乐,平安就能常随。看看三字经中所载的黄香,他九岁,为了不让年老的父母着凉,以身暖被窝,以便父母安睡。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份牺牲。子女对父母,亦应当负有牺牲。
打中文字不便,愿藉下次再分享。希望大家能留言并给予博客修改建议。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