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0日星期二

十二月三十日 依依离别情

早上依照预约,到中环公教进行社等位义工带我们坐车去圣神修院参观访问。十点半左右来到修院,见到等待我们的温神父,太开心了!数年不见,他一点没变,还是那样犹如慈父般可亲。同学首次来到此,故温神父提议带我们参观修院。图书馆,教务处,会客处,包括洗衣间,餐厅等等。参观过程中,我们亦见到曾在佘山教授我们人学的韩神父,以及教我们保禄书信的高修女。韩神父,一见我,就问我怎么从菲律宾飞到香港来了。我说为了收集一点论文写作资料。他听后很开心。与高修女谈了一会。便拜会主管主教。主教说他曾经在三年前见过我,他还对我有印像。


中午时分,我们要离开修院了。却接到澳门方面的电话,修女无法来港赴会,故要我们自己赴澳。突来的电话,打乱了一系列的安排。我们得马上回到公教进行社去。
在中环吃过午餐,上公教进行社买些东西就离开,来到教区中心。由于在等一位办公人员从外面买一本书以便我带回,故先在罗神父的安排下,先自己参观了主教座堂.三年前,我就住在明爱,几乎每天都来此参与早晨的感恩祭.参观了许多,于是便与同学讲解了一点,并作了一点点的介绍.我们拍了一些照片,便又回到礼委会. 我老毛病又犯了,不久就又进入书堆中,看了一些书.神父问我不知道该送给同学周道明些什么,我提议也送他一本书吧.他说可以.其实我早为他挑好了.那本书也是我喜欢的.凡正在菲,我们还是可以互相交换来看得.当神父问及有无两册时,我第一次找得那本,找不到第二本,但第二次找得那本却很容易找到了.神父开玩笑地说,让我再多呆一小时,又要少一本书了.诚如以前上海主教说自己是书虫,我看我自己是成为书痴了.记得在菲律宾国家书局,不止一次让一些人盯着我.因为我曾经数次不买书,而在书店中看书且抄书.这在上海是可行的,但在这里,却不行.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限制吧.时间真短暂,经神父安排,我们得以坐车回荃湾,拿了我们自己的东西,就坐上那车去港澳码头.但心中却相当害怕是否可以过澳门境,因为在我的护照中,并没有澳门的签证,问了一些海关人士,答案很多.后来干脆打个电话问老周,得知没事.过境,大不了再回香港.买上船票登船.就这样我们起程了.今天有风浪,船上座位很舒服,不一会儿我就睡着了.隔壁的先生把我吵醒.才知船已快到澳门了.过澳门海关后,与同学打的士到修女住处.真是几年没来.忘记了是哪幢楼.走错了.白等了近三十分钟,后来突然看到并想起不在那,才转到后面一幢.终于找到.且正好是晚餐时,可以一起晚餐.修女们很是高兴.晚餐后,我就见房间外可以上网,于是就拿出手提电脑上一下网.之后清洗一下就睡下了.
离开香港,我真得有些舍不得,因为在那里很开心.唯一的遗憾就是无法与罗神父好好静下来谈谈关于礼仪课题.他忙,我的时间也排得满.真想找机会向他请教一番.但却无法.因为真得很难找到我们两个人可以单独聊的时间.他是前辈,一定有非常丰富的经验,而这些我却没有.在到达澳门后,我在念晚祷时,感谢天主的保佑之余,亦请求天主让我下次能有机会与罗神父好好谈谈.分享真得很有必要.只可惜这次是不能实现了.只有等到下次吧.香港,我得离开了.但我相信,我还会回来得.因为,我有许多事要向良师益友----罗神父请教.天主,请允许我在下次能实现此小小的愿望.

2008年12月29日星期一

十二月二十九日 拜访与搜索

依照在菲的预约,今天我带着我的同学一起去拜访蒙席。与同学来到太子地铁站,等待义工黄先生。这些天来,他一直在帮助我,且帮我带到我要去的地方。作为义工,他可真是义务到底。一点也不马虎。一切都是义务而行。如果在大陆的教会,能出多一点这样的义工,我想现在的中国教会将会迎来更大的转变。
起床后,刘神父下来约我们一起共进早餐,神父分享了他的人生经历。虽然我在三年前听过他的分享,但还是愿意再听一次。神父孜孜不倦地为教会奉献出他的一生。他分享着他以前从大陆出来的经历,以及后来在香港当校监的过程。还有别人的误解。他经历了辛酸与痛苦,但他说他乐意接受上主为他准备的道路。这是一条须要用一辈子来行的路。早餐后,神父就上楼休息去了。而我们也回到自己的房间中整理一些东西。九点四十五分,我们乘巴士来到地铁站,坐上火车,经过十多分钟来到太子站。终于与黄先生接上头。他真是位热心的信友,带我们坐上公车一直来到蒙席的府坻。
十一点钟,我们得以与蒙席见面交谈。由于自己的同学不会英文,所以得请一位比我更好的英文翻译。我知道蒙席处有位德兰教友,她的中英文均不错,便请蒙席请她下来作翻译。蒙席欣然答应。我们聊了许多事。一直临近十二点时,我们方得以离开。德兰姐妹带我们到车站指导我们坐车。在离旺角地铁站不远处,我们找到了一家食店,点了午餐粉。
午餐后,继续坐火车来到中环的公教进行社。进去买一些我喜欢的书,我致电予阿欣姐妹问及是否可以给我们一点折扣。欣然应允,很似高兴。但我仍不能多买。
二点二十分,坐的士来到坚道主教座堂。我早想抽出半天的时间,好好在礼委会的图书馆看书了。真得有许多很好的书籍与杂志。有许多根本在自己所就学的学院找不到的。资料相当丰富,可以预见,礼委会主任罗神父是下了多大的努力收集这些作品。不过他是位良师益友。我便抖胆向他要求几本英文书籍。只要有两本的且无盖章的,神父均会同意。但我此行并非为了收集书。主要还在于经验。当我看到一片法文礼仪杂志时。我原以为自己已经未动法文数年,应该不太会看法文的东西了。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我可以看得懂它们。好像旧别多时的朋友一样。让我记起唐修女对我说得,我需要再复习一下,就可以很轻松的重新学到法文。除了一些专用词要找字典外,其它,基本上我都可以知道意思。太感谢天主。当然也让我想起自己的法文恩师孙立时教授。他教我数年法文,且在哲学班毕业后仍不断利用课余时间,用法文与我交流,要不是当年打下的底,我想现在看法文,或许只是一种“神话”吧。征得罗神父同意,得以将一些喜爱的主题加以复印,但杂志很多。真是件费时的工作。我需要先看看每篇文章的简介,并看看文章作者所论及的课题,然后再决定是否要复印。但好文章实在太多了。
四点半左右,我的同学与我说想出去吃东西,但我却深深为书中的文字所迷,真得很不希望离开,但是还得要陪他去。吃完面,他予我说,他自己走走,我应允。就先回到办公室继续看杂志,选择文章。
近八点,罗神父与我们一起出去吃晚饭。我们吃得开心。神父要求我带我的同学到中环走走,因为他第一次来港。“听命胜于祭献”嘻嘻!我答应了。与同学在中环走了一圈。好漂亮的夜景。不过看看手表已经十点,我想继续回去到图书馆看看。因为在港的时间不多了。回到办公室已近十点半。罗神父仍在写他的博客。我继续看我的书。因为实在时间不多了,得到努力多看一点。机会难得嘛!!!!
十一点钟,阿欣用车带我们回圣母领报堂。我对她说,坐她的车,我很开心。因为有一种平安的感觉。开车很稳,但不慢。主要是稳重。有一种平安感。在菲,我坐怕了JEEP,因车主开得飞快,经常急刹车。一点安全感都没有。但阿欣开车,真得很稳,但不慢。同学合眼而睡,我亦有点睡意。谢谢阿欣这段时间,一直用车载我们。她很辛苦,不仅要为我们安排义工,又要为我们安排其它事宜。一旦突有变术出现,又要及时处理。真得太辛苦她了。
下车,清洗一番,倒头而睡。温馨的被窝,令我这位游子可以得家而安!感谢天主恩赐的一切!

2008年12月28日星期日

十二月二十八 圣家节(圣诞后的主日)

今天是圣家节。依据来港的行程安排,今天我们应在圣母领报堂进行牧灵访问。记得三年前,当罗神父是这里的本堂时,我就来此访问过,今天本堂更替,另一位神父以他独有的方法,领导着这个堂区。这是一个拥有很多福建人且菲律宾人的堂区。一个相当活跃的堂区,对此堂,我可以说是情有独衷,不是因为我曾经来到过,而是因为让我觉得好像“回家”。在外生活数年,越来越觉得,教会需要有一份家的感受。但往往其中存在着人的问题,而不是教会本身的问题。不过,今年这圣家节,我觉得我过得很不一般。因为我实实在在,在弥撒圣祭中体验到一份家,亦在婴儿洗礼中,体验到一份家。家是美好的,家是可以放心向他者述说心声的。我欢跃于上主,让我有这份感受。
7:30AM 起床并洗濑后,就在外吃些早点。港人并不太喜欢在家做饭,因为那样为他们而言,是件费时的事。他们将时间均放在工作上。生活节奏明显比别处来得快。我们今天难得有一段时间一起在早餐中分享一下生活。所以还是好好利用吧。
9:00AM回到住处。念完日课后,就看会广东话的电视节目。
10:30AM乘电梯到堂区办公室与阿欣会面。她这些天真得很辛苦。不仅要安排好我们的一切,并且还要为突来的变化作一些处理。也真得难为她。见过本堂神父后,我来到了堂区圣物服务处。一眼就被一幅ICON迷住了。就买下它来。

11:00感恩圣祭。本堂神父的道理很是有趣,他先从家的意思入手,而后谈家的本质。以及家的氛围。由于我听不太懂广东话,故所听来得,均是在我身边的那位小辅祭告诉我的。弥撒中有婴儿洗礼,这次,我参与到家庭中的喜乐。一个新生命诞生,且在基督内重生。家庭给予小孩一份关爱,就在洗礼池的那一刻,就可以看出。小孩对母亲的信赖,本堂神父以手试水,并请辅礼加热水,虽是一份小动作,却表达出神父是乃上主的牧者与慈父,他必须关爱每一位,乃至于这些刚刚出生的“小天使”们。洗礼后,感恩礼继续。我从新领洗者的家长手中接过奉献。在那一刻,我记起罗神父的建议。奉献在礼仪中是相当重要的。要让别人看到这是一份奉献的标记。不能如搬东西一样,一扫而过。藉着饼酒----人类劳苦的果实,我们的奉献将联合到基督的奉献中。弥撒近结束时,神父安排我们这俩位“外来的客人”作简要的分享。我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以及一份“游子归家”的感受。游子,离开家乡的游子,为了将来,而求学在外。失去了朋友的扶助鼓励,失去了亲人的关爱,失去了长上的呵护。一人在外,面对一切。回想自己在这两年多在外读书的心路历程。除了感谢天主的恩宠扶助外,我真得有点想哭。但在此刻,我不能哭,因为我回家,这个家是我在港教会这个大家庭中所感受到的。弥撒后,急急登车离开堂区,因为我们下午还有讲座。




午餐后,我们来到圣保禄学校,继续讲座。今天是最后一天。讲座充满着保禄的激情。当罗神父获知在坐前的青年是慕道者时,他更对症下药多讲了许多。李子忠先生的保禄在罗马以及殉道的演讲充满了理性认知。圣经与礼仪相结合,一理论,一实践。真是好兄弟。
合影后,我们便离开了。到一处用餐,餐会上,罗神父特别有趣。我实在是很久没有吃过白辗鸡了。他特别示意多叫了一份。让我吃个够,还教我怎样做?吃到这种鸡肉,让我想起祝圣执事后,自己所在的堂区。是客家人的堂区。我想念自己的羊,我想念他们,他们必定想念我,因为我知道,他们仍在不断地为我,这小小的执事祈祷。他们均是穷人,且大多未能离开他们小小的县城,但他们却拥有一颗对上主纯情的心。我们便登车回去。一切都很顺利。

2008年12月27日星期六

十二月二十七日 参观堂区与续听讲座

7:15起身,洗漱完毕后,就到对面的餐馆吃早餐.我不敢再点煎蛋了.因为吃了后,有我好受的.所以就点了一些米粉,还有一杯柠檬茶.已经足以让我吃饱了.
约8:00AM, 阿欣及孙太太来到堂区接我们.登车去教区中心,与神父会合,而后转另一辆车先到临近黄大仙的圣文德堂接一批修女,之后继续前行来到将军澳新近刚建成的圣安德肋堂.

此堂洗礼池,我曾经在神父的博客中看到,并从中看出一点中国文化的气息来.神父由四周的环境及周围人的生活工作起居为基要,为我们讲解圣堂的建筑. 其中一句话,实在令我深思,”我们无须在这二十一世纪,却建一座数百年前的堂.什么哥特式,巴洛克式.”.而后,神父让我们看看这上主的庭院,一份休憩,祈祷的氛围便映入眼帘.我见到一些教外人,正在住足向内看,而且更由于正门不远就是一座马槽,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有假山,有水,有树,在这生活紧揍的都市中,这是再好不过的庭院了.然而这不仅仅是座庭院,旁边的半圆形的路与圣安德肋幼稚园,更令人有一种处于世外的感受.随着台阶而上, 不同的景像便让人深思,犹如身处于家园中般.来到堂前,我们由领洗小堂进入.我终于见到我所想看到的莲花. 真有一幅出淤泥而不染的感受.好有中国文化feel. 取下活动裤角,站在水中,不由让我想到自己也是一只莲花.更曾藉着洗礼,出了罪过的淤泥, 这是一份体验,更是一份感受.神父示范式地将水放在我的头上.真得是洗.而不是几滴.抬头一看,便是祭台.以及祭台背后的基督邀请赴宴的彩色玻璃.而后,神父继续讲解整座圣堂,他还特别提及,他所讲得都是为了我而讲得.
看看祭台,神父问我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我回应说,看到击石,应该是梅瑟在旧约中击石涌出水泉的故事.的确这样.神父再细述了一番.之后再看看读经台,捕鱼. 捕当时世界上所认识的各种鱼类.然后再看圣体龛,以及周围.真得富有太多的意义.
介绍完圣诞已近一点,我们得要先用最快的速度吃午餐,而后赴圣保禄学校继续听取讲座.终于找到欣姐妹订的饭店,,吃过午餐,男士先行,女士随后.
感谢陈兄的驾驶,令我们很快便到达了听讲座的地方.罗神父继续以保禄书信为根,配合经文,为大家讲解保禄的圣事观,尤其以婚姻圣事为重点.神父很风趣,透过提问,他令整个会场充满着笑声,大家都很开心的听取.陈兄为我们继续作翻译. 接着便是李子忠先生的演讲,他继续讲保禄的第二,三次旅行,孙太太为我们作翻译.在中间休息中,我遇到了三年前在澳门认识的袁修女,不过她可能早已不认识我了.但后来,她过来说,我想起你来了.我听了还是很高兴的哟.


讲座完毕后,我与我的同班弟兄先行.因为诚如我所答应的,我要带他到尖沙咀走走.他第一次来香港,应该带他出去走走.高太太与我们一起坐的士,来到地铁站口,她为我们指了方向后,我们步行,来到紫荆花广场.真得不错,挺美的夜景.但就是太冷了.海风阵阵,吹得我都不想看了.原本想乘船到对面的尖沙咀看看,但船票了得.算了,还是先用些晚餐吧.而后向回走,坐地铁过海.来到尖沙咀,星光大道.真多人.参观后,我们一起到一些商场走走.我是不太喜欢进商场的.因为那不是我的喜好,但我还是与他一起去看看.毕竟穷人还是可以看得起的.嘻嘻!
由于时间还早,继续先前走,一起吃过桥米线,继续前行.
10:30PM,我们找到地铁站,坐荃湾线回荃湾,再转巴士回到住处. 11:30 好累,早点进入梦乡吧.

2008年12月26日星期五

十二月二十六日 随保禄心路的朝圣之行

6:30AM, 一阵阵急急的敲门声, 我便尽会力地起身,其实我昨晚睡得并不好,因为我一直担心着他的到来,不过看到他能够来到,我心安了. 他记错了我的电话号码,令他在外渡过了一夜,但事已经发生了.我也无语.他马上洗澡然后整理一下.约七点多,阿欣打来电话说赴教区中心,与神父共进早餐.一会孙太太及阿欣便来到了.我们急急准备了一点东西,关上门就上车.
8:00AM 我们来到位于坚道的教区中心,下车后就与神父一起去坚道27吃早餐. 还有陈弟兄,他将成为我们的翻译官哟. 早餐后,我们再次登车,进入圣保禄学校的礼堂,准备聆听今天的圣保禄宗座讲座.

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九点钟, 李子忠先生开始以保禄的生活背景,教育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谈谈保禄宗徒皈依前的生活,以及他的大马士革经验.还好有讲义在手,要不真得不知道该怎样记下这些资料. 午餐时, 我们随着安排,到了一家为当地警局准备饭食的餐馆, 我有幸与主讲李弟兄坐在一起,细细听取他的一些分享,真得是上主的安排.
下午二点多,讲座继续进行,一开始李先生继续保禄的第一次传教旅行.之后便是罗神父有关保禄第一次传教旅行中的觉悟.天主给予他的计划便是向外邦人宣讲福音,以及在基督耶稣内,世界各国人均成为一家人,成为天主神圣的子民. 不过, 说实话,有一个词我很不喜欢听,因为这个词本来就有很多种意思.但神父用了,我也无语. 在大陆,我们一般不用这个词表达混血儿的或者拥有别国血统的人.不过,陈弟兄实在用心注意到我们的反应,他将这词翻译的非常适合.

临近结束前,我们还有简短的圣体降福. 我真得很高兴参加这样的讲座,因为实实在在是在随着保禄的心路历程而行进.从一个忠于传统法律的人,到成为基督福音宣传的器皿,保禄所怀有的是基督所拥有的心情.保禄宗徒的大马士革经验,完完全全改变了他的一生. 是生命的一个”急转弯”. 结束后, 吃过晚餐,我们便再登上车回到自己的家中.因为那位弟兄由于一夜未能很好的合眼,需要早点休息才是.

2008年12月25日星期四

十二月二十五日 不一般的圣诞节

凌晨两点左右,我们结束了子夜弥撒。吃过一点点心后,我便登车回荃湾圣母领报堂休息。
7:35起床,吃过早点,就起身到荃湾地铁站等候黄先生,我们一起去圣文德堂区参加圣诞节弥撒及婴儿洗礼。见过本堂陈神父后,看到了自己的教授黄神父。黄神父一点没变,还是老样,只是头上已有较多白发。七年前,当他首次到佘山时,就曾教我们若望福音。不过事隔这么多年,很多事,他均忘记了。
10:15AM开始礼仪,由于我不会用广东话读福音,所以福音均由黄神父读,我只是辅祭而己。圣道礼后紧接着婴儿洗礼,我也只是当了一名“帮手”。弥撒后,我就参加了艾智德团体所举办的爱心服务.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团体, 我的服务很简单,就是给一些桌子上加一点菜,不过好像粥少口多,一会儿的工夫,所准备的饭食都没有了.我们还要整理会场,好为老者举行联欢会,一直到下午三时,我们才开始自己的午餐.不过一切均顺利,毕竟那是一份很好的经验.
约四点五十分,团体送那些老者回到自己的地方,我与一些年轻人,YY,KK,还有VV就分到一组,为给一些未能到此参加晚会的老者送礼物与食物.我们来到指定的地方,由于YY,KK与我都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行动行列,我们真得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只是提前食物与礼物,而小组长,却非常用心用力用意地为我们解释行动的每一个细节,原来他们都是一些无人照顾在外拾纸皮的老人,他们白天一般都不工作,晚上等店打洋了,才出来拾一些纸皮来卖.我们只遇到其中一位,其他数位,就仅能在他们所住的地方,留下我们的礼物与食物了.组长很用心地说,他们每周五晚上都会来此与那些老者们见面,真正与他们交成朋友.真得这样!老人们都很爱与他们接触,并且接受他们所送来的礼物,由此让我想起了一些人,一些事.一些青年.如果让他们看看,真得是一份很好的经验,只可惜,我没有将这一切用相记记录下来.因为我来不是为了观看,而是为了经验,一份体验.这才是最为重要的事.
回到堂区后,我就要提前离开了.因为我担心我的同学,他曾提及是晚上六点的飞机,我想还是在住处等他吧.但是万万没有想到飞机晚点了.他记错号码,令他在圣诞夜在外游宿一晚.心中过意不去,可想而知,但却无法开口.因为我想他还不会明白,我一夜未能睡得安,因为有一份牵挂在心. 但至少他能顺利在次日到达,我已经相当开心了.

2008年12月24日星期三

十二月二十四日 难忘的圣诞之夜

1:00-3:00AM 不知何故,我的胆又与我作对。吃了两次利胆片,天啦,还是未能好好入睡。三点二十分,疼痛终于停了。现在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七点十分,手机响,该起床。匆匆在外吃过早餐,准备一下自己,就起程去圣若瑟安老院。
上午十点半左右,我与黄先生(他是一位义工,在香港有许多义工,他们奉献自己的时间,为教会服务。)来到了圣若瑟安老院,WOW!真是五星级宾馆,设备一应俱全,修女热诚服务。真是一条龙性的服务(由晚年的照顾直到临终关怀)。当我们问及敬老院的开支来源时,修女非常地坦诚回应我们:“一切的费用不是来自于国家政府机关,而是来自于我们的乞讨。”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这是事实。修会的神恩,就是过贫穷的生活,尽心,尽力,尽意照顾好那些老人。我们参观,我们与老人们一起参与感恩圣祭。圣堂非常富有意义,但唯独一不足,我想比任何神学意义更重要的是,应该想办法更新一下祭台的绿大理石。我明白设计者,希望能将它变得更富有“草场”之意,但是大理石的光滑,实不利于老年人在上面行走,无论主礼司铎或是辅祭者,他们往往要将大部份的注意力放在脚上,这种“分心”我想应该成为好好再修改的重要理由。
与两名义工及一些修女吃过午餐后,我便离开了.因为我要回到善导之母堂(罗神父是这个堂区的助理司铎),参与子夜弥撒,但我真得觉得很累人.因为昨晚未能好好休息的源故吧.实实在在感到需要休息一下.四点钟到达堂区,等待着罗神父他们的到来.等待期间,我让义工好好看办公室中的马槽像,而我却在办公室中的椅子上睡着了.实在太累了.我真得需要休息!见到淑欣姐妹,我向她道明我昨晚的”疼痛一夜”, 她很理解,且将此事告予罗神父,神父当机立断,取消一些行事安排,立即安排我在他卧室的隔壁的房间休息. 一到房间,一登上床,我就入睡了.实在太爱睡了.约七点三十分,醒来,转身再睡.八点钟,该起床了.下到二楼,见罗神父与一批教友正在紧张准备圣诞祭台,不便打扰,还是到办公室中小坐, 得见淑欣小姐还在帮罗神父准备幻灯片.心中不觉一种想法而生, 倘若在自己的教区,神父均能真正用心准备道理以及占礼的礼仪,自己的地方怎么会拥有上千教友,而仅有三四十只“小猫”进堂呢?以身作则,我想罗神父能这么开心准备圣诞节日的一切,正因为有他有一批他的“孩子”,却更不由想起了自己的学生们。




吃过晚餐后,十二点钟,我们开始了子夜弥撒。礼仪配合中带着“默契”,庆典中带着“浓情”,朝拜中带着“喜乐”,礼仪本就应该是这样子的。在我眼中,我看到了准备期,看到了圆满,更看到了将来。整个圣堂的布置在一条主线中得以圆满体现。当我不知道怎样用言语来表达。或许这就是言语的极限吧。我想我无须多言,还是与大家分享几张礼仪中的相片为宜。

2008年12月23日星期二

十二月二十三日 富有意义的避静

7:00 阿欣姐妹打进电话,我起床. 好好濑洗一下,就与她共进早餐.再点一份米粉, 真好吃!
8:00 阿欣姐妹领我见一些圣母领报堂的青年后,就与我一起登上巴士, 开始我们到粉领的避静行程.我们经过了善导之后圣母堂,神父及一些青年与中老年人. 巴士再次起动, 约十点, 我们来到了粉领圣若瑟堂. 堂区会长先简单引介了堂区的历史(建于一九五三年,是一位教友捐地兴建) 而后,我们便在草地上开始”热身运动”,这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太冷, 青年会将注意力专注于自己的冷的感觉上, 做一些热身运动,有助于帮我们进行避静反省.
之后,我们进堂, 在天主圣言的光照中,神父的引领下开始. 一位主日学导师(黄青年) 领我们唱两首泰泽短歌后,罗神父就以人的爱的双向度来作为开场白. 我们与天主,
我们与别人,其实是爱的双向度, 成就了一个十字架性的人生. 对天, 天人合一的爱; 对人,兄弟姐妹的爱.避静其实是让天主来引领大家与他接近,而不是单依着导师.罗神父运用很好的方式,让大家开口,先是唱几遍泰泽短颂,而后读福音, 每人一句, 这样让大家不仅仅是在聆听,而更是藉着每人一句更专注于圣经的文句, 一旦找到一句足以令某人心中产生“反响”,就不断地重复,再结合个人不同的历史经历以及个人对圣经文字的了解, 而后就是个自安排时间的默想与反省。
坐在圣若瑟堂中,当我再看看堂前的ICON,我深深感受到了回家。在ICON中,我们可以看到圣母将自己的首生子奉献于圣殿,而西默盎此时已不仅仅是一位赞颂者,更是一名接纳者,在基督的顶上划有“寄居人间”的帐幕,而这帐幕正正就在主礼者的位置上。回家,是这座教堂建立的主调。开心门,归回家,便是这座圣堂所要体现的。就整体而言,简单朴素的“基线”造就了家的氛围,ICON令整个家园更显得圆满。因为奉献基督于圣殿,不仅仅是他—基督回归父家,更是整个教会的回归。再看看祭台正上方的十字架,与四周的碎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意味着,十字架不仅仅是救赎工程的完满,亦是我们每一位基督徒(活石)生活的中心。再细看这座圣堂,我们亦有一幅末世性的图像。在此,我就不便多用语言表达了。希望读者自己领会。不过,话说回来,倘若省去了中间的ICON,我真不知道这座圣堂会变成怎样。
4:00PM 结束了我们一日的反省。我们回到现世的住处。神父约了几位修女,我们一起在外吃了一顿美食。
晚餐后,参观完“星光大道”我就与淑欣姐妹一起回到自己的住处。好累,但还是要先将今天的博客完成。

十二月二十二日 学习等待

经历了一番等待,让我更加学会了忍耐. 飞机推后近两个小时, 令我在马尼拉国际机场等了近一个下午. 原本四点四十分离开马尼拉的飞机,推到六点四十分才离开.其实真正算起来, 是到六点五十分方才离开机场的. 我在机场中等待, 心情可想而知, 马尼拉的机场中,什么也不提供的, 只有等待. 为了更好地过完这段等待的时光, 我拿了一本书来读. 可读了一会儿,有位由德国来此旅行的学生, 就与我用英文交流, 她希望我能将我的手机借给她,令她可以打电话告知她的母亲关于她在马尼拉的情形. 我理解,更明白她的用心,因为她很爱自己的家人,她希望让家人知道她将要平安地离开马尼拉,并在次日由香港转机回国.

六点十分, 飞机终于到达了, 我们可以登机了.开始了两小时的飞行. 当飞机冲向上空, 好漂亮的夜景.灯光闪闪. 飞机上的一切均要钱,没有免费的. 我强忍着口渴. 八点五十,飞机到达香港大屿山国际机场. 到处找出口,又是另一番地忍耐的过程. 首次来到香港国际机场,这么大, 会迷失的. 但我相信,天主会保佑他的爱儿,来此体验过程的. 终于找到香港海关出口. 我来到海关口, 给予办公人员我的护照及签证. 并对他用国文说,我是有特别准许延期的,但他找不到,我正准备想帮他翻到,但他的态度非常强硬,且说他可以不让我入境. 我无法.只有再次忍耐. 过了海关,认领行李, 又是一个忍耐的过程. 那么多的认领处,哪一个呀. 细看下,发现,原来均在上面有打出来. 出机场后,换一点钱,打个电话给李淑欣姐妹报平安. 购得机场快线进入香港.

一出站,就见到罗神父他们.好是开心. 我们一起去一家餐厅吃晚饭. 我真得又饿又渴.神父体谅我, 一上车就说, 让我先吃些好吃且能饿的东西. 好久没有吃到米粉了. 点了一个. 棒极了,再多喝了点水. 解渴了. 肚饿,口渴得到了满足.天主降福我. 回到住处. 先生找出一件大衣予我.因为一出机场,我就觉得寒意,实在太冷了. 淑欣姐妹及先生体谅我的辛苦, 劝我早点休息. 冲洗后上床,辗转反侧,睡不着. 算了吧.起来看会书,无睡意. 打开电脑,写作业, 睡意来了.登床再休. 已近临晨两点半.

2008年12月18日星期四

尘埃落定

今天突然间想起一些事,令我备受感伤,或许这就是我们人生生活的事实写照. 我承认,我自己曾经爱过某一位,但那是我很久以前的伤痛. 现在回顾起来, 这份伤痛,仍在隐隐作痛.这或许就是一份承诺吧,这或许更是一份自责吧. 午餐时,友善弟兄的一句话,令我感到欣慰, "自责"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过程. 我们何必要找那么多理由,为自己的行动而去辩论呢?我们为什么要找一大堆的理由,对天主说声:"sorry"呢? 我们为何要将自己的一切隐在自己内心深处,而不愿意别人动荡一下呢?这一切,无疑不是指示出,我们均未有一颗"尘埃落定"的心.
事过境迁,万事万物一切均在变,而更重要的是人亦随着所遭遇的不同的生活境遇而在改变.一切均在改变过程中,一切均在我们所计划外改变中.再好的计划,或许均会因着一个突如其来的变故而变化. 再细微的祝福,也会藉着一点的伤害,而云烟消丧.这是人生吗?这是我们的生活吗?这是真实的我吗? 有人常说,对此,我该怎样做?对那,我该怎样做? 其实做来做去,无不回到一个词上:"尘埃落定". 当我第一次藉着傅手成为今日的我时,我的尘埃看似已经落定,但为何又再次扬起呢? 这或许就是人的欲望吧. 友善的弟兄再次提醒我说:"一帆风顺的爱,看似爱,却有时未必能是爱; 挫折中的苦,看似苦,却未必尽是苦." 面对自己现在的心境,我突然觉得,这是一份声音,是一份上天藉着这位弟兄给我启示的声音. 只有当我具有"尘埃落定"的心境时,这一切均会成为过去,而苦与爱,痛与伤,悲与喜,均成为自己成长的一份助益石.
看看许多家庭分裂,看到许多孩童失去父母,许多悖逆的子女,这一切的一切,均让我看到,一份真正的事实问题----信守,便呈现在我面前. 一个很难守住自己曾经信誓旦旦的诺言的,往往很难执守着住其它的承诺.而那承诺亦因着这份所谓的"信守"而变成了一份难言的隐痛. 这是心里内心的不安与自私,是一份自我毁灭自我的助益器. 尘埃落定,就是让我们信守自己所曾经作出的选择.痛苦不怕,最怕背信. 有时想想,为何会有那么多的背信呢?为何无论感情甚好的夫妻乃至于教会中的圣职都会违背自己曾经在天主前的誓盟呢?这是很复杂且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论题.真诚希望,无论信友家庭或圣职人员(主教,司铎,执事).均能拥有一颗尘埃落定的心思. 今生不二属,白首共此心!

2008年12月14日星期日

承行主旨

我们在念天主经时,会念到:“愿尔旨承行如于天焉!”但却往往很难真正地做到,尔旨承行。因为或许我们根本无法体认到,天主在我们身上的旨意;或许,即便天主在我们面前说这样做,或这样行,我们仍会那样做,那样行,因为尔旨承行,往往会被吾旨承行所取代。我是一个喜欢独自思考的人,所以对周遭所发生的一切,我真得不知道该怎样用文字来分享。在我身边发生太多的事,有些令我看到天主的旨意,因为我的信仰告诉我,这是天主要我完成的;而有些则需要再进一步分辨,因为一切还没有到非常清楚的地步,一切还处于萌芽状态中。天主的旨意,我们不断地祈祷这份旨意,我们不断地寻求这份旨意,但我们却往往忽视这份旨意。
圣傅天娜修女可以从向她要取饭食的穷人身上,看到了那位在十字架上的基督所要求她做的,宣布获救的福音及天主的慈悲。德肋撒姆姆当她正准备登上火车到远方教书时,她看到一位乞丐正向她升手要求怜悯,她看到了基督在说:“我渴”。太多圣人均有这样的经历,之后,他们就明认天主的旨意。其实我也常提醒自己身边的弟兄们,旨意不是仅在你的祈祷中,亦在你的生活中。天主无时不藉着周遭人的影响向你启示出一份“真谛”,这份启示,是我们祈祷生活中的一部份。也只有拥有深入的祈祷生活的人,才能够真真切切地明认这份启示。否则,是天主旨意,还是你的旨意呢?均值得怀疑哟。
生活于当代的我们,可能很少能够学会聆听,很少能够学会返归自我,但我们却学会了自我中心,一切均成为想当然这样,而所以这样。其实揭开层层云雾,所得到的根基,却是,我们无法相信自我,相信他人,相信一切曾帮助过我们的人的善意。这是一份内在的自缺,而导致来的外在的缺乏。承行主旨的人,应该也是会学会聆听的人,在生活中聆听天父的声音。这为我们非常重要。希盼天主圣意能获得承行。主内互勉!

2008年12月3日星期三

捉猫

人与动物本来就有许多不同.人富有智慧,而动物则更注重于眼前. 前几周,我在帮一位女士捉猫,她是位爱猫者,尤其是那些小猫,她更是情有独衷. 当我看到那两只可爱的小猫时,我自己真得也产生了一种喜欢. 设计好捉猫的过程, 让另一位弟兄帮忙将笼子放在它们回去的路上, 我在这边赶它们回窝,让它们自己进入笼内,而后省去一切麻烦. 可是谁又能想到,小猫,非常精明,一跳就过了笼子,回到窝里去了. 过了数日,一位弟兄教我,给它们食物吃,它们就会手到摛来. 于是我冲进厨房,拿出一些午餐余下的鱼给它们吃, 刚开始它们还会怕,后来数次后,它们根本没有防备之心了. 非常容易就捉到它们.
小猫进笼后,有一段时间适应,可以看得出它们并不喜欢呆在笼子里. 看看它们,好像掉到了另一个世界中,未来怎样,它们充满着担心. 不断地冲击着笼子,希望能挣脱,但根本不可能,尝试数次后,总算静下来了.
这次捉猫,令我想起,我们人自己的处境,我们生长于宇宙这个富有限定的时空中,但人却将希望寄托于地球之外的外太空,因为我们希望将来可以犹如科幻片中所演义般,在太空漫步生活. 可是再怎样的设想,我们永远脱不了时空的约束. 时空总是在我们周围. 从古到今, 虽然有许多君王希盼能长生不老,更有许多电视,电影显示进入涅槃时的情态,包括自认为,已彻悟世事的佛祖,亦离不开死亡. 要不为何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佛骨存在呢? 这时空就像是一个笼子,人也像是在笼子中的猫,我们不断的冲击着笼子,但总是无法将它冲开,因为我们是受约束的,而不是给予约束的. 上主日,受堂区要求到一个地方降福刚过世的人的身体, 看看棺中躺着的人,被装饰得犹如在世般,但却无法再想出活于世的生气. 回来后,我想了许多,这或许就是古人所说的"命"吧. 难离一死.
可是就另一方面而言,我们亦真如只被关在笼中的猫, 除非那超越宇宙的主来引导我们出离,我们再怎样的冲击,均是无济于事. 只有当另一位开启笼中的小门,我们一跳而出,那么时空为我们而言就变成永恒.而这一跃, 亦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予其说是结束此生,倒不如说是此生到永生的"转接口".所以,通过此事,更加坚定了我自己的信仰, 人,并不如一些人所宣扬的是为自己的救世主, 而是需要另一位施予救援. 记得以前,台湾著名的哲学教授,邬昆如常提及的一个关于沙特过世的故事.那句话,的确富有深意:" 沙特说,天主死了,天主不理他;天主说,沙特死了,沙特真死了".

the news, i copied form the website of Asianews 01/12/2008

梵蒂冈(亚洲新闻)—今天上午,教宗本笃十六世在梵蒂冈接见意大利帕尔玛大学师生时发表讲话,提醒人们注意新的信息技术可能给青年们带来的双重危险——集中精力的能力降低、将自己孤立在虚幻的世界中。

借此机会,前拉青格教授与大学师生们交流了大学生活。教宗深情地表示,大学“是我工作了多年的领域。即便是离开这一工作后,我也从没有放弃关注大学生活,在精神上深感自己与大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教宗还以圣皮埃罗·达米亚尼为榜样,全面阐述了教育制度的改革以及自由。

“我们 所处的时代如同圣皮埃罗·达米亚尼生活的时代一样,都因缺乏统一的原则而充满了本位主义和不稳定。学术研究无疑应该为提高社会的教育水平作出贡献,而且不 仅仅是纯粹的科学研究领域的水平,还应广泛地为青年提供知识、伦理道德和文明方面不断成熟的机会,就当今人类的良知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反思”。就教育体制改 革和自由问题,教宗继续强调,“如果我们希望人文环境得到质量和效率方面的改善,每个人应该首先从自我做起,更新自己、纠正可能损坏公共利益或者从某种形 势妨碍公共利益的行为”。

而“大 学改革的有效性,不能与大学教育的自由发生冲突。即教育自由、研究自由、学术交流自由,摆脱经济和政治力量的干扰。这就意味着,大学不能孤立于社会、不能 利用公共资源满足个别人的利益。这就是基督信仰的自由!真正的自由,以福音精神和教会传统为依据的自由;人的自由、团体的自由或者体制的自由,从而完全满 足其本性及目标的需要。大学的圣召是造福整个社会和文明的科学教育及文化教育”。

2008年12月1日星期一

新的礼仪年的反思.

昨天,就老神父,另一位执事与我在这会院中. 早上,迎来几位信友,我们便开始了我们的主日圣祭. 在弥撒开始时,我们祝福了将临圈.它本源于德国.在弥撒的讲道中, 老神父一针见血的指出:"我们藉着将临圈,所期待着得的是光的来临." 光, 一个令我不产生陌生感的词汇.天主在"第一天"的创造中,就造了光. 光,一方面意味着希望,另一方面亦令我们展望着未来. 光的来临. 将临期,就其本质言,本来就分为两段,前一段,从将临期首主日至十二月十七日,在这段时期中,我们是在准备基督第二次的来临.弥撒中的圣经选读体现出了这一点.而自十二月十七日到圣诞节,是纪念基督降生成人的奥迹. 将临期,是富有纪念,与展望的时期. 光----不仅仅曾经藉着圣母玛利亚而降生成人, 亦令我们成就这光于世. 将临期,不仅仅是期盼,亦不仅仅是纪念,而更是一份实现. 藉着这一时期,教会是要让我们知道,我们富有光,我们是光的使者,这光不仅展望基督再度来临,不仅纪念基督降生奥迹,亦在当下,提醒我们,光临近了.你,这位光的使者,准备好振臂高呼没? 这份喜讯已经走向我们,你这喜讯的持有者,是否准备去宣扬呢? 光, 生命的光,世界的光,永生希望之光. 不仅仅是庆典,亦是我们人生的照路之光.
在黑暗中,升起一道光.一道走向永生的光. 朋友,积极准备好自己来应光吧!

放下

"手段"一词,有时会令人听得有点不自在. 这两天,有一件事,一直在我心中回荡着. 即,人与人之间需要用手段吗? 有些人做事喜欢公布于城,言外之意,为那些人而言,没有什么隐藏的事; 有些人做事喜欢避隐存公,这些人,很明智,他们知道什么该与别人分享,什么则无须; 而更有些人做事,宁取隐秘处,不愿他人知,这类人往往相当自闭,或许就诚如我们所说的内向.本来其实很好,但如果过份地追求这种处世方式,其心理层面,是有问题的.过于自闭的人,是容易走入歧途,而无法自拨.
人生活于世,均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每一种生活方式,均有自己的独到处,与缺点. 但有时,人为了维护自己,或达到他或她所想达到的目标,是不吝惜运用一些手段的.当然其中,有好亦有不好的.只看你怎样去运用这手段,以及面对怎样的一件事. 人为何喜欢为了达到一个目标,而不惜应用一些手段呢? 究其因,其实,我个人觉得,就是放不下. 很多人想出国,很多人希望能够成为"海归人士", 但是真正的目的,并不在于学习了多少的知识,而是在于一个学历.太多人想得到一份学历,为得是将来可以有所作为,但细看看那些曾在海外深造的大师们,又有多少真真正正地完全应用了自己在海外所学得呢. 有时真得要学会放下.不会放下,你很难接受所要面对的事实.
人世间的学问,富贵及其它一些事物,均不重要.而真正重要的,是自己的为人.人常喜欢说,对朋友友善,对人忠厚.但事实又有多少人心怀鬼胎呢? 经历世事,才会知道,这些语句背后,藏着多大的挑战.这是一份难予面对的挑战.在我心中,现在存着两件事,当然,我不希望这两件事,诚如我所想般发生在现实的生活中,但经历了一段时间,我觉得,这两件事,迟早会发生在我的生命中.
古人说,一失足成千古恨. 一次错误的决定,就需要我自己为此决定付出代价.当然,我是尽量避免这事发生,但有时也想,这或许是无法避免得.算了,还是放下,放在天主手中吧. 因为没有一件事,不是在天主的意愿中去完成的.我相信,当天主让我面对这一切时,他亦在背后为我提供了相当大的帮助.天主是要让我学会放下. 放下一切,才能活得更为自在. 过多的心计,未必会令我们感受到快乐.唯有真正的赤诚之心,才会蒙受悦纳与接受. 朋友吧,兄弟吧,缺少这种赤诚心,一切免谈. 我非常高兴,在我一生中,有一些赤诚的朋友,他们敢于私下向我提出我的不足,他们敢于急时指正我的错误,他们在我犯错时,仍会鼓励以及帮助我.回想起自己走过的人生路,只有一句话回应于心:"天主,你真得太妙"!

2008年11月27日星期四

兴趣

这段时间,我觉得身体的确不如以前了.头经常发晕,或许真得是由于这里的营养不够吧.也或许是自己想得事想得太多了.
昨晚有位弟兄告诉我,某某希望可以在这里读书.读书,之所以称为读书,就不只是看书了.读就是要读到心中,而令书中的东西成为我们自己的.记得今年在这里见罗神父时,他就对我说,多看一些书,然后用自己的话将它们写下来.他的建议的确是一个很好的读书方式. 不一定要照书本上写得去做,去搬,而更该有自己的一些"建地"与"思想". 但如果只是凭空而来的想法,或只是一些零星的资料所显示,那只能算是一种反省,而不能算是自己的见地. 读书源于兴趣. 每每我走进这里的图书馆.(在苦难会的会院中,有一个不小的图书馆,里面有些相当不错的书,尤其在礼仪神学方面,有些真得很不错,甚至有些,我在我自己所就读的礼仪学院中,都没有办法找到的.) 那里面的书,我的天,好像数十年没人动过了.一层厚厚的灰尘. 我与老神父说,为何修士们不太喜欢读书呢?他也只是笑笑而己.的确,书是不少,但真正利用起来的,却少之又少.这又让我想起自己以前的一段往事,我曾经有一段时间,在自己的堂区放了一些书本,我不能说那些书很好,但可以说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书籍了,都是我以前在修院中自己的私人存书. 我放在我自己的房间,自然我也很高兴别人可以拿去参阅,本来书就是来读得嘛.所以我尽量不会在书本上划来划去的.但后来却发现,这样做,反倒不好.书少了,变成了某些人的私有财产了.书失去了被读的意义了.有时也想,算了,或许他或她会给别人参看的,但得到的结果,却是根本不可能.书成为私有物了.
读书是一份"兴趣",有了这份兴趣,读书才能够更容易的贯通. 兴趣能产生动力,令人继续下去.但如果兴趣只在书,而不在读上,那么书就成了装饰物了.还记得一部电影,是韩国拍的,好像是爱情杀手吧.我不记得了.里面的男主人公,就是一个爱书的人.书很多,满屋,但他从来不读.他的女友来到,他也只是引介一些他曾经翻阅过的书,有些他根本就没有碰过.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一年暑期,我在一个滨海县城办学习班.那里的修女,也是爱书者,书是不少,但不读.搬个家,令我更是觉得好笑,花费了许多的时间放在擦书本上.书如果常被使用或读,又何必要那么细心地擦拭呢?不解????
读书是份兴趣,而这份兴趣应该给读书带去一份动力.我欣赏一些人,他们不但读书,也会爱书.所以,我真真正正地佩服他们.兴趣培育他们的实践.我想这就是兴趣的真谛吧!

my reading notes (3)----why not just confess one's sin directly to God?

The answer, as history reveals, is that one can confess directly to God, but the priest is involved in the sacrament precisely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hristian community. Granted that it was a very limited sense of community for many people, the role of the priest maintained at least a minimal sense of the fact that both sin and reconciliation have effects on the larger community. Even the most private sins affect the whole Body of Christ. Thus, while one can be forgiven by God directly, there is still unfinished business until the breach with the community is healed. Reconciliation with the community is the sacrament, the visible and effective symbol, of reconciliation with the Lord. The priest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Christian community and offers reconciliation with the church; since reconciliation with the church is the sacrament of reconciliation with God, the priest is also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Lord, but it is the community role that is the most basic. It is an image that should not be seen by itself, because reconciliation with God is intimately linked to reconciliation with the Church.

2008年11月26日星期三

一点反省

昨天,为了找一份资料,花了我许多的时间在网络上。接到一条短信,是关于我现在手上的译稿的事,还好,均已初步完成。其实这翻译的东西,真得没有什么意思,但只是为了他们的益处。那是一群拥有在中国传教热诚的青年信友,他们的神师神父,希望培育他们在华传福音的热诚,搞了这么一系列的电视片,让我将其中的对话译成中文,自己想想,反正为自己也是种学习英文的机会吧。接受吧!但前题是在不打扰我学业的情形下做这事。这些天来,身体一直欠佳,头经常感到有点晕,是睡眠不足,还是药物,或是其它。我真得需要好好休息。学习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身体,学再多亦无用处。今天上午早餐时,老神父很有兴致地问我,今天上午有何计划,我说学习。他说,重要的其实有两点,一是祈祷,一是身体。学习当然重要,但缺了这两点,学习真得不算什么。老人家希望我好好休息。
前些天在网络上,有人问我,我是怎样面对一些困难的,以及我又是怎样面对一些选择的?的确,这是一件两难的问题。我也会面对一系列的困难,我也会面对一系列的选择。但如何作好的选择,依我个人的经验,除了加深自己的祈祷生活外,我真得难以想像该怎样做。生命中充满着选择,充满着我该怎样做,我该如何做之类的问题。但是其实反思过来,为何人老是思考,我该怎样做,我该怎样做这样的问题呢?心根处,还是放不下,放不开。因为心中有所期盼,是故,人就是无法放下,那个“我”。怎样,怎么,都只是一个表面的情形,但更深处,是一个“自我”无法面对着摆在那个我面前的他,她,或它。其实为基督徒的我们而言,我们所做的选择判断,往往令我们少了一个“上主与我们同在”的境遇。看看每次举行感恩圣祭时,主礼总会说:“愿主与你们同在!” 这是一个“MAY”的名子,而不是一个“WISH”的句子。为何要主与我们同在呢?为什么要与这个主相系,我们的选择才会走得上,我与他均满意呢?曾经很多次听到一些人说:“i think i can do it by my own."之类的,但为何不说,我可以这样做,因为你,主与我同在呢?让这个MAY藉着我们的肯定,而成为一个BEING呢?
老神父总是将祈祷放在他生活的首位,因为他知道除开祈祷,他的生活将没有动力。他了解这一点。昨天下午修士们打球,老人家在房间内静候着修士来通知他今天有没有晚祷。后来,当我准备去告知他,今天没有公共的晚祷时间时,他已在圣堂中了。他已开始了他的祈祷。这是一份选择。这也是一份他生命的动力源。我们忽视的,往往确成为在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看到一位朋友的博客上说,喜欢做,甘愿受。但却不禁让我相问,谁喜欢做,谁甘愿受。是你,还是你与他一起???

my reading notes (2)--the influence of Irish monks

The Irish church, generally isolated from the rest of the Church because of the difficulty of travel across the turbulent Irish Sea, developed its own customs. The Irish did not know of the once-of-a-lifetime public penance. The Irish church was organized around the monasteries, and the abbots functioned much like bishops. It is likely that the monastic practice of telling one’s faults to the abbot or to a spiritual director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private form of penance. As the Irish monks came to the Continent to Christianize the pagan tribes of northem Europe, they brought their penitential practices with them. In their form of penance, confession and assignment of the penance were handled simply between the priest and the penitent. This form of penance could be received as often as needed, and it did not involve any permanent inferior status.

Scholars suggest that this Irish celebration of the sacrament of penance did not originally have any form of absolution or act of reconciliation. After it became popular on the Continent, however, Church officials added a ritual act of reconciliation or absolution. For several centuries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Irish private penance, the bishops in local synods tried to maintain the discipline of public penance was required for public sins, while private penance was allowed for private sins. That two-track system lasted for a time, but eventually the public discipline was totally abandoned in favor of private penance for all penitents.

2008年11月25日星期二

my reading notes.(1)--the period for the catechuments in the early church

all notes are from the book which entitled "Penance, the once and future sacrament" by Lawrence E. Mick. Liturgical press, 1987.

Once the candidates were accepted into the catechumenate, they were considered members of the community of faith, though they were not yet admitted to the sacraments. They entered a period of formation and instruction that generally lasted three years. During that time they listened to the Word of God, attending the Sunday liturgy with the baptized until after the homily, when they were dismissed. They were instructed in the faith and its demands, and they were expected to live the Christian way in all aspects of their lives. They joined with the baptized in works of charity and service to those in need and spent time in prayer and reflection on the scriptures.

When it was agreed that the candidates were ready to be admitted to the sacraments, they entered a period of intensive spiritual preparation lasting forty days and leading to the celebration of the initiation sacraments at Easter.

The period of purification or enlightenment culminated in the celebration of the sacraments of initiation at the Easter vigil.

After receiving the Easter sacraments, the new Christian continued their formation throughout the fifth days of Easter, reflecting on their experience of the sacraments of initiation and being fully integrated into the order of faith. Their formation would conclude with the celebration of Pentecost.

The whole point of that extended and complex formation process was to ensure that those who were initiated were undergoing a true conversion of heart and life to Christ.

2008年11月23日星期日

忏悔圣事----第二次的洗礼

依据教会传统性的认识,忏悔圣事的建立的圣经基础,主要是以圣若望福音第二十章十九到二十三节:
"正是那一周的第一天晚上,门徒们所在的地方,因为害怕犹太人,门户都关着,耶稣来了,站在中间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说了这话,就把手和肋膀指给他们看.门徒见了主,便喜欢起来.耶稣又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就如父派遣了我,我也同样派遣你们.." 说了这话,就向他们嘘了一口气说:'你们领受圣神吧! 你们赦免谁的罪,就给谁赦免;你们存留谁的罪,就给谁存留."在这段圣经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的,的确基督在复活后给予他的门徒们有宽恕罪恶的能力,但依据一些圣经学研究者的研究,这段圣经,其讯息更多指向于圣洗圣事,多于忏悔圣事.因为圣洗圣事是基本的宽恕圣事,我们的罪获得赦免,藉着我们与基督同死同埋同复活.在圣洗圣事中,我们领受了圣神,以及为基督团体所接纳.
为此,我们或许会问,为何以此段圣经章节作为忏悔圣事的启示基础呢? 忏悔跟随着洗礼,教会藉着这圣事宽免领洗之后的罪恶.无论是圣洗与忏悔圣事,均是赦免罪恶的圣事,圣洗,是一件步入教会团体的"入门", 而忏悔则为那些已经是教会成员一份子的信友.由此,有一点是相当清楚的,罪恶的赦免及悔改,是耶稣宣讲的中心. 而转化则是福音宣讲的重心.早期教会深明此点,于是便将忏悔圣事称为"第二次的洗礼",诚如,圣洗圣事,藉着水,令人得以重生,而成为基督身体---教会的一份子;同样,忏悔圣事,藉着忏悔者悔改的眼泪,令信友藉着教会的服务,而获得罪的赦免,以及生活转变的恩宠.

2008年11月16日星期日

reflection

今天想起一件事,有时想想也挺有意思的.就是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前程的权力.每个人都会为了自己的选择而努力去实现自己曾经所选择的.倘若我们细观人生,我们会发现,其实在我们的一生中,充满着选择.没有什么别的理由,只因为我们是一个可以为自己作出选择的"动物".但由人的选择中,却可以看到一个人的"人品".昨天看了一部讲述一位母亲的电视剧,或许有些人也有看过.看得我热泪流,因为一位女性,用她自己的双手,成全了他儿女们的选择--成为博士. 这就是一份牺牲.没有人会愿意面对牺牲,但牺牲却体现出一个人的人品.电视剧中的那位母亲,或许是独一无二的,她不仅教会了她的子女如何面对困难,更教会了他们如何为人."人品才是真学历"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事实.有些人虽富有,但一见就可以令人感到讨厌,而有些人,虽然家境中等,却令人感到从那人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
来菲律宾已有两年多,每每看到一些人,就觉得难受,而一些人,则令我感到欣慰.现代人,爱讲"帅"女孩讲求"美",但真正的美与帅,并不在外表,而更在于一个人的人格成熟.眼看许多青年男女走到一齐不久后就离开,眼见许多年青夫妇因为种种原因,而分离.这一切的一切,就在于是否真正地珍惜过自己的选择,是否真正地把握住了所作出选择的人品.婚姻如此,独身生活亦如此.我自己并不完美,但我希求自己能够完美.但很不易,因为一切都要看我是怎样选择,以及以怎样的人格去实施这份选择.
看到一些人,我有时感到伤心.他们很聪明,但他们并不精明.他们不能体验得到周遭的事物,不能感受到自己曾经被他人所"疼惜",这是份自私自利的"选择",一份只关注自我而不关心他人的选择.倘若有人说这样的人,是孝顺家人的孝子,我会更明确地说,他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孝子"而只是拥有"孝子"名份下的"自私鬼"而已.所造成家庭的困境,远远超过了他所给予家里的福利.什么心疼母亲,什么会护理好父亲.可以说,全是骗人的谎言.因为他并不能理解自己被爱过,又怎能体验到去love呢.电视剧中的母亲,或许只是一个虚拟的完美形像,但在她的身后,我想却隐含着现代母亲所缺少的那份关注.再看看她的子女,往往也是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人的写照.何时才能放下自己,而作个真正意义上的"孝子,孝女",值得我们深思与学习.

the photos



these photos are taken in my place on which we could see the old priest whom i introduced before on my blog. i am so sorry for being late to update my blog. because so many things arround me.

2008年11月9日星期日

一位老传教士的生活(三)

自我入住到这个会院以后,老神父就给予我很大的关怀与关注.他不只一次私下与我谈论我的英文,因为他知道,为一名外国人,尤其是中国人学英文是多么的不容易.他亦常常分享他自己以前在北京五个多月学习中文的经历,鼓励我尽量将嘴张开说,不要好像在嘴里含着东西一样,那样的吐音是不会清楚的.为了帮助我能够张开嘴说,他还经常以他自己以前读高中时的经历来说明.在他小时候,他是位说英文很快的学生,有时甚至他自己的家人均无法听清楚他在说些什么,每每用他以前的语速予我说英文,打心底说,一个字都听不清楚. 所以,他教我,慢慢开口,不用好像含着东西似得.当我提及无法记忆更多的单词时,他建议我去看书读报,所以自那以后,每每他家乡的教区为他邮来教区通讯的报纸时,他总是在看完后,敲下我的门,如果我没有应答,他知道,我出去了.就会将报纸放在我的门前. 有些好的文章与分享,他均会注明,而让我阅读.每每这样,他都会很开心,因为他知道,他在帮助一位需要他帮助的近人.
来菲律宾读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对这里的生活起居还可以适应,但对这里的饮食,我真得是要学会忍受了.以前在圣多玛斯大学居住时,经常吃炸烤之类的东西,到此也是一样.我自己又有胆结石,有时一疼痛起来,就是一夜不能合眼,直到临晨三四点钟,才慢慢减少疼痛, 早上五点半的弥撒,我有时真得无法起身.以前有位与我同住一处的神父,他知道我上午如果没有办法参与礼仪的话,一定昨晚就是疼痛了一夜.后来,几乎所有的在此的神父们,都知道.后来这事为老神父所知道,他不断地提醒我,小心自己的身体,多注意休息. 如果哪天上午未起,弥撒后,他一定会来敲敲我的门,询问我的情形.以及需不需要一些麦片之类的食物. 如果我说需要,他会告诉厨师准备.但是,在疼痛后,我根本就没有什么胃口进食.只想好好地休息. 他了解.因为他也经常有生病的经历.偶而私下,留下一些糖,令我开胃口哟.
老神父的零用钱,一半为了赞助在cebu城的一家人,而另一半的钱,他也几乎用于施舍给那些他认为需要帮助的人.老人家很谦虚地面对一些需要他帮助的人,但他的零用也不多,只有四千比索,约合人民币近六百元吧.就这么一点钱,他往往都省下来给别人.因为他了解,他是位司铎,是位牧者.但最近,由于他自身身体状况的需要,他私下说,他真得觉得自己老了,无力再帮助了.因为他需要一些零用,作为他生活需要的支出.
此次到此,下次再续.

2008年11月5日星期三

一位老传教的生活(二)

自那以后,我就很经常与老神父一起在一个桌子上吃饭.他时常很有兴趣地问我一些关于中国的情形.因为他深爱着中国.他一九四八年曾在中国的北京学习中文,并有一个中文的名字,傅达理.他不止一次地问我,"达理"二字在中文中有何意义.我总是回答这两个字在儒家的思想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达理,就在于穷物之理.于是便说他是一位很明智的人,因为能穷悟世间之理.他听到我常说他是WISER,就对我说,我是WISEST,因为可以了解WISER的意义.每天清晨,他很早起身,或许为他而言,早起是他生活的一部份.在梵二前,依据苦难会的老传统,他们时常临晨两点起床作默想,然后三点多钟再去睡.而后五点多再起.然后随着梵二召开,一些修会原有的传统亦有所改变.但老人家还是临晨三四点钟起,因为他要起身读他的诵读与日课以及做他的默想.虽然他有时相当疲劳,但他总没有停止过这样的生活习惯.
每天劳动成了他唯一的乐趣.常听这里的院长论及他说,在多年前,倘若不是因为安装了一个心脏起勃器以帮助他的心脏跳动,他到近七十岁时还可以打篮球.他喜欢篮球,棒球,以及游泳,直到现在,他还说他自己可以睡在水 面上一动不动.生活中的他非常注重自己的身体运动.如果天气好,他会戴上一副太阳镜,到外面走走看看,有时拿起扫帚打扫一下四处的卫生.但无论怎样辛苦, 他从来不会说自己累了.反而说自己越来越年青了.因为在他的内心中,有用不完的冲劲.
有一次我很风趣地问他,愿意再回中国么?他说他曾经回去两 次,他愿意在中国.可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不能在那里长呆.他在中国久久呆了数月,在那段时期中,他学习中文,他与中国的小孩一起对话.每当提及中 国,他就会说,当他在北京时,许多小孩会跟着他,并指着他说:"大鼻子,大耳朵"而他也总是开心一笑,依他自己所说,他与小孩子们交往,也也从中向他们学习到一点中文.他喜欢中国.每次他分享时,他都会提及中国.他曾说,倘若那时不出来,我现在应该是在中国,是在那片大地上传福音.而不是在此,但 他亦很开心在此.在菲律宾,苦难会创建五十周年,这五十年来,他经历了许多的痛苦与艰难,但他从未有抱怨与叹息过.反而不断地感谢天主.由于当时交通不 便,不知多少次他从骡子身上掉下来.也不知多少次他走过快漫过他颈部的小溪.当时下堂区,根本没有车,只有骡子与步行.有时为到一个地方做弥撒,他需要花 许多的时间放在步行与骑骡子上.就是这么一位不怕辛劳的神父.修会见他这样辛苦,便让他接管培育后继人的工作.他在神学生会院当了两年的导师后,又要求到 堂区,因为在那里,他找到了他自己为一名司铎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一九九二年,修会再次要求他留在我所住的地方,培育神学生.这次,他接受了.他认 为这是天主给他的使命.每次上课,他都用一周的时间好好准备他课堂讲义.我很有幸地参加了他课程的旁听生.他并不是一个很严的老师,上课像是与修士们聊 天,因为他清楚地意识到,生活中的体验,兄弟的友爱,比只谈谈会祖灵修,更为有用.他从各方面收集资料,并结合生活实际,将这些资料进行整编.但为了给修 会省去一比文笔开支,他将自己用过的信封,翻个面继续用于写讲课资料与准备道理用.
好了.此次就到这,欲知后事.且听下回.

2008年11月4日星期二

反思

人总是会反省自己的往事,生活,以及周遭一切.诚如前人所言:"人乃会思考的芦苇",人是芦苇,表明人的软弱,但人会思考,表达出人是会作出一系列反省的思考性动物. 要不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学科出现.试看看,哪一门学科,不具有人反省的结果.只是每种学科反思的方法不同而已.
由于前段时间,圣伯达学院礼仪研究所一部份教授要参加"礼仪论坛"的会议.他们聚首一起,针对一些当代出现的礼仪问题,作出一系列的反思与省察,令其更能"展现""基督奥迹"在这时代.令现实生活中的信友,在参与礼仪中,能以自己正确的行动性的参与, 获得基督为我们用自己牺牲所作的祭献所得的救恩. 这是份"奥迹性"的救恩. 藉着在礼仪中圣事性的行动,基督所赢得的救恩以及教会所庆祝所秉承的,均在此时此地,藉着"礼仪性象征语言""再现"于我们之中. 今天我们上课的主要内容,就是ODO CASEL 的"奥迹神学". 他的这份反思,深深影响梵二后的礼仪更新.所以可以想象得到,人,这个很软弱的动物,藉着反思,却能成就一份超过自己的年岁的工作.
我历来不太喜欢过于注重实用,而缺少反省性的事物.这或许与我的性格有关吧.因为我更注重一份经由反思得出的结果,而不只是一份现成的事物. 因为我相信,圣神将以无言的呼唤,令人更接近天主圣三内在生活.这份默启,不仅仅是秉承先人所有的,亦是在其基础上,推进.所以"反思"是相当重要.这永不仅仅是实用,可用于当前所能详尽得. 所以,历史性的研究,礼典保存,传承的维护,还有文化涉取,均在礼仪研究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只可惜自己的英文还不足够进行一些反思,我需要不断努力.前路还很长,需要加倍才行!自己勉励自己吧! 哈哈.

2008年11月1日星期六

一位老传士神父的生活(一)

这篇记事文,本来是发表在我的另一个博客中.但今天看到罗神父博客上,写着这个博客的地址,我想还是为了大家的方便,便将它复制过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因为一切都是我个人的经历和感受.从一位老神父身上,我发觉,我自己不仅是"被爱"亦学会了"爱".我们本来是这样的不相识,但现在却成了好朋友.我希望过不久,可以将一些相片上传.另一方面,请读者,亦为老神父祈祷.他周一下午就要再次住院动手术.因为他的心脏起勃器,时间已久,需要更换.所以请大家为他代祷.
以下是我以前写得,当然我还会继续写完它.只是我每次用中文电脑的时间有限,故只有分部份写完.请谅解:


我原本并不想在这日志上写些什么关于那位老传教士的生活,但今天,自从我会见了由香港来此授课的罗神父时,藉着彼此分享,他一直要求我将这些分享写下来.这 是一些关于一位曾经在大陆且愿意在大陆传教的苦难会老神父的生活.由于我不是用我现在自己所用的英文电脑书写,故我愿意分成数次,将他的生活,关心及表 样,用文字表达出来.希望不仅能够为我自己,亦为别人带来一些助益,使我们真正体会到,基督徒的礼仪生活,与基督徒的实际生活之间,原来可以这样完美地结 合在一起.常人说:"修道修到家."一位修道八十多年的老人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就是这份活生生地礼仪.我看还是由我搬入这里的第一天开始写他的生活吧.
去 年十一月,由于我没有机会参加圣多玛斯大学的入学考试,更由于自己完成了在那里的英文学业,故在一个月之内,就必须搬离那里,因为我已经不是那里的学生 了.二十八日清晨五点半,我的好友FR.CANDI敲我的门,并帮助我,将我所收拾起来的物件搬到下面他的私人车上.他是一位很好且富有爱心的神父,我曾 经多次由于不开心,而让他驾车带我出去走走.每次他都没有拒绝我的请求,有时还相当主动地要求.吃过早餐后,约六点半,我们就驾车离开了住了十多个月的圣 多玛斯大学校园.来到了由别人介绍并租借的苦难会会院.(the congregation of Passionist)也就在这里,我认识了这位富有爱心且关心每一位的老传教,FR.HILL.这是他名字的简写.他的领洗圣名是多玛斯. 所以他常常很有趣地说自己是多疑者多玛斯.
或许一切都是那样的巧,我与他第一次见面,是在饭桌上.我承认,我的英文还不能够达到什么都听得懂的地 步,而当他第一次见到我时,他很主动地寻问我是不是那位新搬于此的弟兄,我的回答很简单,只是一个YES. 他就用手欢迎我,并问我愿意与他一起坐,还是找另一个位子,这里有六张椅子,你可以任意选一张,而我选了与一位修士在一起.他更说,你愿意与修士在一起, 不愿意与我这位老人家在一起吗?当然我听了,也只是笑笑.但我的饭菜已打好了.就没有搬动.晚饭时,我就搬到他所在的院长的桌子上吃饭.从那天开始,我发 觉,我在这位年纪八十九的老人身上,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基督徒的标记.
想知后事,下次再续.

礼仪与生活(三)

今天看到最新一期香港公教报的报道:宗座圣礼部,在教宗本笃十六世的允准下,为弥撒经的派遣礼,添加三种派遣用词。就是执事在弥撒结束时所宣认的“弥撒礼成”。
(辛力社訊)聖禮部部長艾凌志樞機(Arinze)在世界主教會議上通知與會者,教廷已批准了三個選擇以替代彌撒完結前、執事或主禮所宣佈的「Ite, missa est」——現時中文禮書把此句翻譯為「彌撒禮成」。

教宗本篤十六世批准了這些選擇。在二○○五年的世界主教會議上,與會者提出應有選擇用以表達傳教精神是源於感恩慶典。

據艾凌志樞機說,教宗要求各地提交建議,該聖部總共收到七十二個建議,並向教宗提交其中九個建議,教宗最後選定三個選擇。

這些選擇將修入羅馬彌撒經書標準版的第三版修訂中,該書已於早前付印。這三個選擇為:「Ite ad Evangelium Domini nuntiandum」(中文暫意譯為「去傳揚上主的福音」);「Ite in pace, glorificando vita vestra Dominum」(中文暫意譯為「平安回去,在生活中光榮天主」);以及「Ite in pace」 (中文暫意譯為「平安回去」)。
(基督的奥迹,教会的奥迹,合一的喜乐,天国的喜宴)
( *图片取自于公教报网络)
这给弥撒礼仪增添了更广括的幅度。可以说,真正让礼仪奥迹庆祝,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细细看这三种后加的方式,除了最后一种是以平安离去为主外,其余两项则更富有传教的色彩,更可以说,富有生活的色彩,因为真正的福传,不仅仅只是宣讲,而更是一份实践,见证。一份生活的体验。礼仪中所领受的,应该且是一份责任,须要在生活中体现中。
我们可以在我们的周遭看到一些令我伤心的例子,但我们相信,整个教会的信仰生活,还是走向最终的奥迹圆满的。这是一份使命也是一份责任。
回到我这些天所讨论的主题,我们可以说,生活是礼仪的延续,而礼仪是生活的奥迹。一个高峰的经验,是需要以生活的实践来作为补充的。
今天看到刚获祝圣的几位新执事弟兄,心中真感到高兴。自己做执事这么些年,看到许多,感受亦许多。尤其是与信友们一起参与感恩祭的感受。是真实的宝藏。诚如自己的恩师陈继容博士所言,“真正了解信友在礼仪中的感受,体味他们身处礼仪庆典中的心境,为你将来当一位本堂司铎,会带去莫大的助益。”我很珍视每一份机遇,不仅仅在祭台,亦在祭台下作一名参礼者的身份。细细品味不同的境遇,有很多,是在祭台上所看不到的。我现在一心想联系我已退休的恩师,但故于无法与她有电邮或信件的联系。只能希望她能在以后的岁月中,将其所学著述成书,以助中国大陆教会在神学,礼仪及信仰培育方面有更远足地进步。

2008年10月31日星期五

礼仪与生活(二)

今天,为菲律宾苦难会而言,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下午三点钟,在会省总部的教堂内,四位苦难会修士弟兄接受了执事圣职.这为他们而言,不仅仅是身份的转变,亦是整个人生的转变.步入教会圣职界,无形之中,多了一份"使命",一份导人走向"圣善"的使命. 执事圣职,本不仅应该是为圣言服务,及服务祭台.也更是为信友服务.藉着善尽执事的职责,每位执事,就在向人展示出,"服务人群"的基督. 希望这四位新执事弟兄,可以真真正正地体味到:我们获得执事圣职,不是受别人服务的,而是为别人服务的.
在礼仪庆典中,藉着善尽职责,令礼仪展示出所本有的"真"(基督与我们在一起,并藉着领受他的体血,而成为他身体的一部份.我们亦藉此而成为'基督')\ "善"(展示于生活中的真实自我,表达出纯正的自我,在天主面前,没有假装的'我')\"美"(一份来自于与天主共融,与他人团契的喜乐.是基督在与我们谈话,是我们在回应基督,是基督引领我们走向我们的弟兄,是我们以我们的方式表达我们对弟兄之爱)\"圣"(与基督结合,并与他同行,藉着圣神的恩宠,走向天主圣父.预尝天国的喜宴,并展望我们的尘世旅程.) 可以看得出,礼仪所要表达的,往往就是我们所信仰的.而这份信仰,不是一份"死"物,而是活生生地,可以体味到的. 一份真正的基督徒的礼仪庆典,是导向生活中的基督徒的.一份美好的基督徒生活,亦是导向完美的礼仪庆典.这是多么美妙的结合,实难用只字片语所能言尽.

2008年10月30日星期四

礼仪与生活(一)

谈及礼仪,不仅让我感受到一份来自于天主的"恩赐"更令我体味到这份恩赐其实是一份来之不易的礼物. 但就礼仪本身而言,我想远不仅仅只是这些.因为诚如梵二以后,礼仪改革所注重的,就是让信友能更有意识,更主动地去参礼.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很不容易了.再加上礼仪还投射于我们信友的实践生活中.这就更不容易了.每每寻问与我同在一屋檐下的美国老神父,对拉丁礼仪的看法.他总是提及在中国时,每每举行拉丁礼,他感受到一份与信友会众的分离.因为那时的礼仪,司祭们只有在很少的机会中面对信友.主要还是面对靠着墙的祭台,其原意在于,司祭是基督的代表,将引领着教会(所聚集的会众一起藉着牺牲,而归回天父家乡),但却由于过份强调这份超性的精神,而忽视了礼仪亦是教会团体的行动.难怪老神父觉得,是一种分离.他无法在礼仪中感受到,那是一个团体.
(此图片来自于罗神父个人博客格,在未经同意下而引用此图片,希望他别介意!谢谢罗神父!)
是得!礼仪一个精神就在于团契,无论是感恩礼,或其它的圣事与圣仪,梵二后均强调,那是整个团体的庆祝.诚如入门圣事.那是整个团体一起庆祝一些人藉着水和圣神而重生,成为教会一块活石.今天看到罗国辉神父博客中,圣安德肋堂的洗礼池相片,真让我沉思默想了很久.在这个洗礼池中,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在礼仪当下的新生,初生,亦让我看到了还未圆满,而要达到圆满,不仅仅只是礼仪庆典中,更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品味.这个洗礼池,藉着设计,令这份感受特别浓地映入我的眼帘.而且亦将中国人的一些文化,很有机地结合在入门圣事中.或许我太过渲染了这个洗礼池的意义,但藉着这个设计与陈设,的的确确令我感受到许多.我想这也是每一次在那圣堂内参礼的信友,所感受到的吧.
礼仪,依据梵二精神,就应该是基督徒生活的"中心""重心"与"高峰". 的确是这样.因为在礼仪庆典中,我们所得到的,不仅仅是我们所希求的,而更是一份使命的"陈述". 无论主礼司铎,或一些拥有礼仪职务者,还是参礼的平信徒,大家都藉着尽好自己在礼仪中的职务,而令礼仪更为完美地表达出"天人相遇"所以,礼规,是非常基本的礼仪规范,它的作用,就是要完整的表达这份深层的内涵.

2008年10月27日星期一

突如其来的想法

今天上午,一些人来到我所住的地方找老神父.来意很简单,就是寻求一些经济上的帮助.老神父一月并没有多少零用钱,却很不吝啬地给予那些,他认为需要提供帮助的人.虽然有些人看似真得需要,而有些人,则完全只是来要一点钱. 我有件事,一直不是很明白.老人家每个月邮寄出一千五比索到一位拥有许多小孩子的穷妇人处,可是一旦老人家的零用迟一点下来,那位妇人准会打电话过来,问及是何原因,等等. 一千五百比索约折合人民币二百多,但就为这点钱,老妇人有必要每月这样子打电话吗?她是否有考虑到老人家的身体呢?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钱,他没有花在其它上面,而全部作了施舍,救济.而却面对这一些人.人心何在?情在哪里?爱在哪里?只顾及自己小小的家,而未顾及他人的需要,这与吝啬鬼有什么区别? 或许那妇人真得有急需,但既然老人家已经在十二年前就许下要帮助她们一家,直到小孩均成年,为何就这样不相信一位帮助过她们十二年的老者呢?
钱,很是奇妙.有些人,为了钱,甚至不要了自己宝贵的体质,有些人为了钱,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何许人,来此做何?有些人,为了钱,甚至不知道自己所言所行,是否有天主的旨意? 钱,令人心迷,而无法自拨. 这或许就是我们所说的拜金主义吧.
为基督徒而言,本应成为地上的盐世上的光,但有时在我眼前的,有些人的举动倒不是什么地盐世光,而是"钱眼铜光",就拿上午那批来此要求的人. 他们或许根本没有想到,老人家现在的身体还不如以前.他们也根本没有想到,自己还年轻,既然向一位九十岁的老者要求资助.用我个人的看法,那真是厚脸皮加无耻. 太自私! 说什么自己是基督徒,说什么自己有多么的困难? 说什么其它诸如此类的理由,但他们忽视了一点,原来老神父是将他的所有给予别人. 老人家,没有错,且值得我们这些后辈学习.唯独令我可悲的是那位一直要求帮助的妇人,与今天上午来此索要的一家人.拜托这些"基督徒们"真正活得像个"基督徒"吧!

2008年10月26日星期日

常年期三十周,星期一

这些天真得感到有些累.虽然每天晚上比以往来得迟些上床休息,但每天却过得相当充实与开心. 我相信,人总是需要一份宁静的心态去面对周遭的一切.这两天经历的一件事,令我觉得,人生命真得就是在不断地医治过程中. 每天坐火车,我都抽出时间看看自己带在身边有关婚姻圣事的书,因为在忙碌之余,也要准备下个月三日的考试呀.
自从读完陈继容教授的圣经与礼仪一文后,令我感受到一位礼仪学者由衷地祈盼.诚如她在该文中所的及的:"圣经--'天主的话'-在礼仪庆典中,具有两彼此紧紧相互扣着的特性:显现特性-宣读-天主藉着这话显示他自己'我是你的天主'; 实践特性-承诺-这话也让参与的会众认识天主的道路,即他们应有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当代礼仪庆典都包括了圣道礼仪,梵二以后,圣道礼的举行,更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教会注重圣经启示,因为那是我们的"根"所在.倘若圣经是"根", 是我们信仰的根的话,我们可以说,这活生生的圣言的双臂就是神学--静观地凝视; 以及礼仪--动态地展现. 诚如现任教宗在其<信仰庆典>一书中所提及的,礼仪的目标,就是将我们的信仰中所确信的,用我们礼仪性的行动表达出来,而展开到另一个生活的幅度. 可以看得见,神学与礼仪间彼此的相互辅助的关系. 而这份关系的目的,不仅仅是增强我们对天主的信仰,亦给予我们现世生活,爱的生活,基督徒生活的动力.我想这就是陈老师以前一直强调的.不要将礼仪局限于感官上,而应该更深到"心官"上. 感官所让我们的体认的,人是感官的事物,但"心官"所让我们认知的,却是隐于感官后的那份真正的实在本体. 而神学的一个职责就在于不断地将这本体,犹如打开一颗卷心菜般,不断地深入,不断地探究.
看到罗神父的博客上写道有关礼仪与礼规的段落:"我強調對禮儀和禮規的了解,要「深」,也要「廣」。「廣」是包括東西方教會的背景和傳統,「深」是從聖經,經歷史,到今日(從古到今)的禮儀發展。「廣」 不夠,會以偏概全;「深」不夠,就是膚淺……。我強調禮規,也強調禮儀的精神:「天人共慶」;與上主在「疼惜」中,在教會內的相結合,但更強調具體「愛」 的生活。" 倘若没有一份好的,深入的"经验"\"品味"\"体验"\"生活", 这一系列逐层深入地认知,我想罗神父是不会这样子说得. 诚如罗神父所说,这是一份"疼惜"的过程,但更是一份深入地"爱"的过程. 教会的神学研究以及礼仪庆典,就是双手一直在拉着我们这些信友向前走,走入教会的奥迹,走入基督的奥迹,更走入"天人相遇""在世如天"的奥迹中去.这是相当且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信友的生活.

2008年10月24日星期五

十月二十四日,常年期第二十九主日,星期五


今天是避静的最后一天,早上起来后,就听到老神父走到楼下的脚步声,于是我就尾随其后下楼了.席间,与他及院长神父谈了一些事.彼此交流了一下.8:00AM回到自己的房间,拿上日课经,就到小堂作个人的晨祷了.8:30 AM老神父进堂准备弥撒用具,我知道,他将与一些同会的神父们一起举行私人弥撒.我下午也需要去一下自己的学院,所以我就打算参加这台弥撒.因为一天不参与弥撒的我,为我而言是一种损失.我将会失去一次亲近主的机会.珍视之,比忽视来得好.
弥撒后,开始艰辛的校正工作.我知道这要花费我一上午的时光,但我却从再读原文中,找到了不少乐趣.原书作者,运用一系列比较简单的词汇,不仅在历史事实上,还是在圣经神学反省上,都很仔细地将每一个问题进行论述.回顾自己未能完全译出其原意,而感到愧疚.努力,再努力吧.一直到午餐,我才停下手中的事,放松一会,开始午餐.

接到露丝修女的电话,我得马上起程去学院,要不让她久等就不好.顺便在回来时,将那本当代教宗写得关于礼仪的另一本书<信仰的庆节>买下来看看.上次翻阅教授陈继容所写的<礼仪与圣经>一文,她常引用的,就是这本书,我希望看看.我知道陈老师,一直以来都很佩服这位神学家出身的教宗.不只一次,她曾对我们说,当代优秀的神学家,不是汉思龚,也不是卡拉内,而是拉辛格.她曾说,他是信仰的维护者.当他担任信理部部长时,无疑让他在信理上,不会让步.他的确是位好的神学家,因为神学本就是为解释信仰,令人得救服务的.他维护教会本有的信仰,审慎地反思,采纳新的神学思想. 这是神学的应有的方法之一.需要一种慎重的态度.也需要一种聆听的态度.前段日子,朱神父给了我一本教宗著的<礼仪的精神>的复印件,字里行间中,我可以看得出,的确他是用神学词汇来表达礼仪的精神所在.但一件事实,他没有忽视,礼仪与信仰间的结合,礼仪所表达的信仰,以及神学所研究的信仰,应该彼此间拥有一定的联系与辅助.他反思得很深.真得很深,但我相信,这样深的反思,不是来自于一个简单的神学家,而是来自于对神学与礼仪的体验.一份多年来的体验.
去学院,拿回所复印的书,与秘书聊聊天.就到书店,买下那本书以及一本谈及执事职务的书.收获不小.心中感到高兴.到家后,与修士们略进点点心,但又开始自己的审校工作.
晚餐后,收到谢修女的电邮,帮她改改一些用词.又继续自己的工作.今天的效率不快,因为有一段,我发觉与原文表达的,不太贴切,所以尝试表达更贴切点.花费不少的时间与精力.避静结束,晚上老神父与院长以及所有的修士都到外面聚餐去了.就留下我们这些外来的"小猫"守着这个"小窝"了.哈哈.
今天有一个反思主题一直在脑海,就是有关昨天分享提及的礼仪行为. 我真得不知道该怎样回答一些由自己教区而传来的礼仪问题.一位神父,既然不了解当代礼仪的精神何在.什么牧灵需要,什么信友需要,什么这是环境所制.有这样多的理由么.安浩鹏神父,一位非常出名的菲籍礼仪本地化学者,在菲律宾工作这么多年,并研究这么多年,才与另一位礼仪博士一起共同制定了本地化的婚礼礼典,并获得教廷批准.我想我教区的那位神父应该要好好想想,由于一时的即兴,就改变原有礼规的要求,将礼仪,信仰的庆典,诚如教宗在其书中所言的. 变成了一个聚会性的PARTY.学什么新教礼,为吸引人.我想所谓的礼仪本地化,总不会是去照搬新教的吧.感到郁闷呀! 其实我本人就不太喜欢那种新教的布道会方式的改变.记得有位修士写一本书时,偶然间让我看到原稿,上面写到许多礼仪不切实际的问题等等,我那时也是位修士,藉着交谈,我让他知道一点: 问题不在礼仪上,问题在怎样实施礼仪,怎样品味礼仪上.信友礼仪培育的问题? 主礼的举止,标记,是否令人感受到了基督的临在.礼仪不仅为信友,亦对主礼而言,是一份来自于信仰及灵修的"挑战".
本地化的路还远.真不知道这漫漫长路,索在何处.或许过于悲观,但现在一些情形,实在不能令我乐观.

2008年10月23日星期四

十月二十三日,常年期第二十九周,星期四

早上一起身,就匆匆进到圣堂. 见到老神父正在那里专心地念自己的诵读,因为没有弥撒,所以他做完自己的默想后,就离开圣堂了.
用过早餐后,由于避静时期,故只与老神父小声聊了几句话,他有时也只是用眼神来回复我.我明白他的意思. 我了解他是为了不影响避静中的弟兄默想, 反省.真是位体贴周围弟兄的神长.今天十点半有重要的约会,故九点钟,便匆匆起程. 来到指定的地方,在去购买电池时,遇到王神父与两位在圣多玛斯大学的修士.实在没有时间站着那里与他们聊几句. 结束约会回到家后,已是下午一点多了.虽然与弟兄在外面吃过午餐,但还是有点饿,便与领静的神父一起吃午餐.席间,我们谈起他修会中的中国圣召,才知道,现在各各团体均有向中国发展的想法.他们积极地帮助中国,就是想让中国能越来越好,教会可以得到真正光扬的那一天.他们对一些中国的主教及神父,投以佩服的眼光.我又想起自己的郑长诚老主教了.他一辈子可以说几十年是在监狱中渡过的.理由很简单,是因为他具有那份信仰,且更用对自己的信仰的忠贞,来实现自己的生命.感叹之余,不得不佩服他一辈子为教会所作的付出.真是我家乡教会的一块很不错的"奠基石".作为首位国籍主教的他,注重我们这群他的学生的任何细节.他更注重是当地教会的需要,以及整个教会的需要. 圣言会会祖,曾说过:"世界是我的本堂", 看看他的一生,我想是这样的.他一辈子关注教会的发展,不仅仅是中国,更是国际.临死前的他,更希望教会合一,且他一生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虽然到死都没有看到合一的曙光,但他已经尽力了.一切均看上主的旨意吧.
下午的弥撒,领静神父,用生动的例子,说明我们每天均生活在圣神降临中.当我们在生活中,藉着别人以及教会体认到自己的信仰时,我们就是"TO LIVE IS CHRIST"这句话.圣神降临藉着火舌之形,而来,今天的火舌又在哪呢?在礼仪中,在生活中,在教会中,在省察中,在体味中,...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不可以在这些处境中,发现这份奥迹的临在呢?这才是首要的.

路上与位弟兄谈及自己所读的礼仪神学,有时想想,为何自己那么注重礼仪神学研究的部份呢?但后来想想,应该的.我知道,在实践礼仪方面,我可能不如其它人,在了解礼仪落实于堂区牧灵生活方面,我可能还要吃许多"苦",但有一点,我一直把持着,就是,神学既然是我们救恩的学问,而礼仪是我们救恩工程的表达,两者间就必须有一种深层的联系.注重外表的礼规实现,而不注重礼规所体现出来的神学价值,这礼规有何意义.这份庆典又有何意义? 有些礼仪学者希望用实践表达我们的信仰,这非常好,但怎样表达?怎样让这份信仰深入到信友心中?怎样藉着礼仪庆典的举行,让信友体味,那是礼仪,不是聚会或一个PARTY.圣堂建筑,堂内的布置,乃至于信仰的培育,均应要将礼仪与神学放在一起,这份救恩就体现的圆满了.梵二礼仪宪章说得再清楚不过了,礼仪永不是一项私人的行为,而教会的行动.为何不珍视,而随意将其变成一个聚会或PARTY呢?每每看到一些神父在共祭中用手机发短信,每每看到主礼在举祭时,手机铃声阵阵,我心疼.我更难于理解.讲道变成玩笑,礼仪变成聚会,或交流.说是牧灵需要,那事实上又是在干什么呢?.....值得深思!
今天唠叨太多了,就这样结束我的分享吧.不过,作为一位喜欢礼仪的人而言,我更希望礼仪能真正成为我们生活的中心与高峰.不是嘴上说说,而是实际应该做到.

2008年10月22日星期三

十月二十二日,常年期第二十九周,星期三


一如前日,早上没有弥撒可以多睡一会.六点钟起身,洗濑完毕,看看隔壁小弟兄病好点没?天主保佑,发热是没有了.但我相信,他一定会觉得累得.毕竟西药总是会让人觉得累得. 到楼下走走吧,看看早餐是否已经准备好了. 好了.吃了就马上上来,先念自己的本份,日课.然后就开始我今天的审校工程. 历时四小时,才将可怕的第五章校正好.好辛苦!想休息放松下,已到了午饭的时间了.半天就这样匆匆地过去.时光不等人呀.
午餐后,我在床上怎样也睡不着.或许还是需要放松一下才行.脑里面,全是译文的影子.算了,看部名为<时尚先生>的电影吧.用以放松自己一下吧.而后继续开始校正.
今天真得在弥撒结束后的个人时间中,想了许多, 尤其是神父今天的道理.他为我们讲述了爱与喜欢间的不同.爱一个人,意味着对某个人负有一份责任与使命,爱是整个的人,而不是人的某一部份;而喜欢则是喜欢某一部份.或是喜欢某样我自己喜欢的事物. 记得上次见罗神父聊天时,我们就谈到当代的婚姻观,太多年轻人只在喜欢的程度上,就草草结婚,因为为他们而言,结婚是两厢喜欢,而不两厢恋爱的结局.造就一系列的试婚,或婚前预尝禁果的事件发生.无论大陆还是这里,每每均看到一些年轻的婚姻破裂.他们真得不曾爱过么,我想那份爱,可能还只是停留在一份喜欢上吧.当然喜欢是真爱的根基之一,但倘若一直停留在喜欢上,真爱就不容易到来了.至少我本人是这样子认为的.喜欢带有一份占有,而爱,则更多的是让对方成为对方.让自己成为我们自己.
晚边,老神父与院长由医院回来.探望一下老神父,觉得他的精神比我上次在医院中见到他时好了许多.吃饭时还用眼神与我开玩笑.真是一位心如幼童的神父呀! 说也奇怪,当院长与老神父吃饭时,避静的修士异常的安静.想想自己以前在佘山,我很理解.他们怎样想? 哈哈. 避静好像是为院长或他人,而不是为自己一样. 记得以前在泰来桥时,一次管教务的郑神父问我,为何避静了还说话.我的回答可真有意思: 避静就是避开静默,就是让说话,为何不能说话呢? 外表安静,但内心不静,这还算是避静么.或许当时回答他,有点小孩气,但细想想以前的回复,也并非没有道理.的确这样,避静在于内心与天主的交流,虽然外在静默亦很重要,但那只是一种培育进入内心与天主交流的方式.上次我在中国团体的避静中,就学会了观察大自然,从中亦收到不少的益处.我想避静的目的无它,就是拉近天主与我们之间的关系.在静默中找到天主.外静,乃方式;内静乃实质.

2008年10月21日星期二

十月二十一,常年期第二十九周,星期二


今天上午没弥撒,所以可以起来迟一些.六点钟,我起身,洗濑一番后,就要开始我自己的日课祈祷生活.日课经,每每我翻开它时,我总是想起教导我日课经的教授--陈继容博士. 她曾为我举过一个例子说明日课经是如此重要的教会性的祈祷.因为在诵读天下万物请赞美上主时,其实是我们这些"上主的肖像"引领着天主所创造的万物,向天主奉上的祈祷.因为万物均可以无语的叹息,向我们要求善尽我们的职责,一如天主在创世后,将动物等引领到人前,让人给他们命名,意义不是在于统治它们,而更好说是管理它们.陈教授不止一起参与我们在修院的日课祈祷,且在没有公开举行日课祈祷时,自己取用自己所携带的日课经进行祈祷.因为为她而言,是一份参与教会公开祈祷的一种方式.为修道人而言,时辰礼赞,是极为重要,且不容忽视的职责.但有多少次,我们均以一些理由忽视呢?
匆匆用过早餐,就回到自己的房间,继续昨天的重译,原文审校的"工程".三个小时,只完成了第三章.校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有时还要考虑许多用词方面的细节.我的电脑没法打中文,故只有在系统WORD所提供的中文字库中找字.可真是一件很费时的工作.不过感谢天主,亦感谢几位为我校对我稿件的弟兄,他们真得曾帮助我不少.我的笔再次不见油了,只有匆匆作罢,到国家书局买些新的笔回来,才能再次开始我的工作.
10:20AM 来到就近的国家书局.才发现,原来现在出版了许多关于旧约研究的书籍.还找到了以前傅和德神父曾推荐给我们看的旧约历史图集.真得不错,就是太贵. 提起傅和德神父,我真得不得不佩服这位教授,恩师.他不仅教我希伯来文,与基本希腊文文法.更用自己的表样,表达了他对旧约圣经的爱.每次考试结束,他总是很有兴趣地问我,怎样?天主的赏报时候已经来到.拿起你的卷子,出去,越远越好.一位德国人,为中国教会服务那么多年,将他毕生所学,都写成书籍,并且用为他而言是外文的中文书写.看到一些错字时,我并没有觉得那是可笑的事,而体验到,他是尽力在做他想要做的事.一份真诚地教授.
11:20AM 回到家前,顺便去买点药.到家后,继续开始那工程.周神父用MSN与我聊聊数语,便开始帮助我校正我的老的第五章的译稿.真得很感谢他.
午饭后,我并没有好好地休息.住我隔壁的弟兄生病了.嗨! 可怜天下学子,来此陌生国度,生病都没有人在身边.我自己的一份经历,令我感受堪多.有时想想,这或许是上天给我们,这些海外学子的考验吧.自己小时在一位贞女身边学到一些,要想成就自己,就必须学会自己面对一切.虽然这位贞女已不在人世,但她的这句话,却一直在我心中回荡着.希望她在天堂上,能为我们这些海外学子们代祷.
午休后,起来洗身,周神父将校正好的译文发过来给我.只是扫了一眼全文,并没有时间进行详细地查看.因为弥撒将要开始,我愿意准备一下,要不头脑里,都是书文就太不好了.
苦难会团体,请了位奥斯定会的神父为他们举行四天的避静.一些弟兄曾邀请我参加,但我真得没有办法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不过在弥撒中,神父那篇等待与忍耐的道理,真得令我感受到了,他是有备而来,而不是在上面随想随说.在这里听了许多道理,有些,说实话,一听就知道有没有好好地准备.他举出一些生活的实例来证明人的等待.虽然有时会令人感到讨厌,但同时亦学会了忍耐.他也举了自己的一些例子.真是篇不错的道理,受益良多.
晚餐后,进行小时段的散步,就回房间,并看望一下住在隔壁生病的弟兄.在外不易,更须珍重!为他默默奉上祈祷吧!
8:20继续第四章的校对工作.细细审校一下原文与译文.我的天,有一段就要全部重译,不为其它,因为容易给别人带来歧义.
9:10PM 母亲终于可以用QQ了.与母亲聊聊.今天妹夫回到家,帮助家人好好修了一下家中的破电脑.现在可以用了.母亲开心,我也开心,至少增加了一种联系方式.
每天生活都是这样平淡,但在平淡中,我亦感受到天主对我不薄.从我来此到现在,都蒙受着别人的照顾.怎样接受,也要怎样给予.
祈祷中,记着远在美国留学的神父,以及在那工作的信友们.一切真得不易,谢谢他们一直以来对我慷慨帮助与鼓励.哦!还有自己的法国代祷者,很久没有联系了,不知道她现在的近况如何,真需要致函问候一下了.天主降福保佑他们!

2008年10月20日星期一

十月二十日


今天我真不知怎么了.一点书都看不近,一大清早就想着今天怎样到各地走走.刚吃过早饭,就与几位苦难会的修士以及厨师一起去了古堡的菜市场,这是我第一次陪他们地起去购物.其实,我主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购物,而是要看看现在这里的物价.菲律宾并不是一个非常富裕的国度,因为大部份的资源掌握在一小部份人的手中,而小部份的资源,则有大部份人在争.可以说这是一个不公平的先例,但其实起跑线都是一样的,只看你怎样去面对这起跑线了.
8:35 AM
我与他们一起到达了古堡菜市场,还不错哟.挺大,人也挺多.一进入就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我太显眼了.有些商人用本地话与我说,先生买些什么? 刚听之下,我真是丈二和尚摸不到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有一味地说:"NO" 说实话,我真得不明白.与厨师一起负责买海鲜,很简单哟.挑都不用挑,拿到付钱就行.想想以前自己在国内买海鲜时,都要挑上半天.这里商人从不欺骗别人,总是比较实在点.
10:00AM
我们开车来到MEKRO库存式超市,我的天,好像进入一个货仓,什么东西都有,车都可以开得进.我还是第一次来到这样的超市,够大,人又比较少.继续购买食物.由于本周是修士们的避静日,所以还要买些点心哟.
11:00AM
终于回到家了.好好休息一下吧.就收到同学周神父的希望发两章译稿的短信.算了,先发再说吧,然后好好休息一下.为生活购物也真是累人的事.一份体验增进了对人生的了解,值得.
1:45PM
与院长神父一起驾车去看美国老神父.这段时间,他一直在医院中看病.老人家九十了,看来还是那样有精神.一与我见面就开玩笑地说,在这里是享福呀.还说每天都有很漂亮的护士为他服务.有眼福.我一看到他就想笑.都病得要住院的人了,还是这样开心.的确,为他已经没有什么可以令人难受的了.他唯一的遗憾就是在将近解放时进入北京,不久就被赶出大陆了.不能继续在那里传播信仰.多少次,他提及此事,就说,如果当时在那里扎根了,现在的我就应该在大陆,而不在菲律宾了.聊上数语后,我便与另一位照顾他一夜的修士离开医院.
3:20PM 在圣保禄书局看书
4:00PM 回住处.
5:20PM 查看MSN, 周神父为我留言,让我校译自己的译稿.以前我太注重译文的完美,而忽视了结合原文进行校对,真是过错.好吧,接受挑战,用实力去改善它,令它更趋完美些.努力再努力.
9:45 PM 校完两章,查找一系列的错误,改变一些句法,调整一些用词,对不达意处进行再译,对一些会引人误解处,再译. 继续努力,直到结束为止.哈哈.希望一切能顺利完成.并能得到好的效果.天主保佑我.想想圣热罗尼莫, 我才觉得翻译很不容易,有时是要用毕生的心血去校椹的.又让我想起罗神父,他校对了那么多的礼仪书,每字每句,正因为他们默默无闻的奉献,我们才会有今天的礼典及一些教会礼仪庆典的资料.内心里为他们祈祷,并在自己个人的祈祷中,记着那些默默为中国教会奉献心力的人.
一天转眼就要过去.回顾一天,虽然忙碌,但却过得很充实,心情舒坦,自然在内心中,更能体验天主在我生命中的计划是多么的美妙.上主的工程,是上主在我身上开始,就让他在我身上完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