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9日星期日

农村归来

真得太久没有更新自己的博客了。最近实在是忙得够可以。自己也觉得有些疲惫,但心情却无比的开心。我刚刚从农村回来。从马尼拉市区乘车到我所要去的地方,约要二个小时的车程,到那再转车到我所要去的地方,又是二十五分钟。在农村,我真觉得开心,虽然周遭的环境比不上马尼拉,但却让我能呼吸一点新鲜的空气。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一切又觉得那样空旷,有人一定会问我去那干嘛了?其实只是去帮帮忙,挑战一下自己的英文。
事情是这样子的,上次有位信友来找我,问我是事可以帮助他们的公司充当一下口译者。我一听,兴趣就来了,口译,我从来都没有接触过的事情,纸上或书面上的翻译,已不是我所好奇的了,但口译,我却很有兴趣。经询问详情之后,我答应了信友的请,充当口译。上周日去马尼拉国际机场接了来自于中国的客人,我与客人们聊得可算是开心。他们也很健谈,一路上,我们没有停止地分享着各自的生活。由于周一还有课程,故周一我不能呆在那里,只有周二,四,五,我可以说与他们谈得相当开心。我的工作是,一边正确的将他们公司老总的要求向他们谈清,另一方面,亦要将他们的建议反映到公司老总的耳朵里。作为一名口译者,我感受到自己英文词汇的有限。他们的言语,我可以说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去翻译成英文了。可以说是百分之九十我均成功翻译出来了。但是一些行业专用语,却令我感到无比的头疼,还好,两位中国朋友体谅我的的苦楚,他们在要我翻译时,总会为我解释某些器材的用途,这真地帮助我不少,我可以用一些描述性的言语将某一个专业用词译出来,那样,公司老总亦会了解他们的意思。一连三天,我真觉得,从中学到得,是我在日常课本上所没有的英文词汇。我好开心地接受一切挑战,更高兴地是,藉着几天与他们生活,工作在一起,让我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朋友关系。两位中国人,很关心我,一位在上的游子,他们宁愿自己累点,也不愿意让我累着,老是说:“你就坐在那读书吧,我们有事会找你,事让我们来做。”但我却常常帮一些我能做到的。每次用餐,他总能顾及我的选择,总是无处不表现出一份关切。每次回到住处,他们总要来个电话询问一下是否平安到达了。真得,虽然是很简单地一句问候,也令我感到自己备受关心。口译,是份挑战,但也给我带来了无比的乐趣。

2009年10月16日星期五

马上执行

自从上次在朋友的QQ空间中提及及评论教区长祝圣圣油之事后,那位信友立马便将整套相片连同我的评论删除掉。不由让我想起自己的论文,礼仪培育的重要,尤其是对司铎培育的重要。记得上次好友由港来此参加孙修女的画展时,便曾予我提及,现在真正的礼仪问题,不是信友参与的问题,而是司铎及修道人礼仪培育的问题。我深知,许多事,不能够立刻改观,但却并不意味着不能改观。而是要看我们怎样看待教会的礼仪。一位基督教学者,在其博客中,就曾提及,敬礼应该成为整个宗教生活的中心。作为一名基督新教学者,他一层层地分析了许多基督教中敬礼的问题,其实归根到底,诚如天主教般,仍是在礼仪的施行者。他亦在其文中重申基督新教敬礼的重要,但他忽略了一点,“归根”。他或许不敢归根,因为归根就会令他失去立论于基督新教敬礼观上,他只是归根于路德改教之时。
前段时间,很有兴致地与一位在罗马多年执教的教授畅谈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礼仪,尤其是感恩礼。那位神父风趣的言论,触及我心。是得!礼仪诚如梵二一再重申的,是基督临在于天主子民中,而举行的祭献,亦是爱宴。二者相辅相成,而此时此刻,我们所参与的,是藉着礼仪性的祈祷文,而令自己偕同基督,进入基督,一同祭献。感恩礼的祭献幅度,不可忽视。而就另一方面而言,礼仪乃教会的行动,不是一个私人的举动。是故,司铎无权私自删改礼仪中的部份。神父一再强调一点:“礼仪庆典的进行,不是司铎,而是基督自己。唯有基督自己说你们大家拿去吃,,,你们大家拿去喝。。这不是司铎的言词,这是基督在最后晚餐中,藉着餐饮的形式,所说的言语,亦是他的命令。你们要这样做来纪念我。。。这是基督的行动,不是某位司铎的私自行动。教会首肯此点。”回观一些礼仪问题,我不免要问一句,难道那些神职们不懂么?诚如那位教授所言,他已经见怪不怪了。实在是太多问题产生。

2009年10月10日星期六

费解的举动

挺有兴致地看着一位姐妹的QQ空间。那位主内姐妹很高兴地将今年所谓的“祝圣圣油弥撒”的相片放在网络上。当我打开时,我大吃一惊。依据教会礼仪传承,祝圣圣油乃是在主教主祭,且与教区司铎共祭的情形下祝圣的。但在图片中,主祭明明是一位教区长,即一位神父主祭。这就令人费思了。一名司铎,无论是否是教区长,或教区负责人。倘若主教出缺,在行政上,他可以代为处理一些教区事务,但在礼仪中,他永不是主教。即非主教,又何来的主祭呢?要知祝圣圣油弥撒乃主教主祭,在与教区神父共祭的弥撒中进行的。司铎在圣油弥撒中,应重宣成为司铎的誓愿。试问一位仅是分享主教司祭职的神父,是否有权接受另一位神父的司铎誓愿呢?
教会的礼仪传承注重着职务的不同分享。司铎所分享的,是主教的司祭职。在地方教会中,司铎协助主教处理某地区的事务,但这并不意味着司铎可以取主教而代之。倘若如此这般,那是否可以以司铎聚首共祭来祝圣主教呢?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细看之余,不免看到了中国教会的缺,其为首的,是司铎礼仪培育的缺。怎样的礼仪表达怎样的信仰。怎样的礼仪亦表达出怎样的教会。所以我很怀着百般的遗憾,在不牵涉任何不敬的情形下,给QQ相册中写道:“身为区长的神父,依照教会礼仪传承,无权在圣油弥撒中主祭。这不是任何‘牧灵需要’所能取得理由的。”由于牵涉到某些神长的利益,请允许我不要将相片传入博客中。希望这类所谓“牧灵需要”不要再在教会的礼仪庆典中发生。这根本不是什么需要,这就是在舍弃,在不要。

2009年9月14日星期一

参观

前些天与一位菲籍神父相约去参观上次未照相的圣堂。他欣然应允,并为我介绍更多。所以我心中甚是高兴。中午匆匆吃过午餐,我就在城铁站口,等另一位神父,却不想在入口处,神父对我说,他早已到了,正坐在下面,所以我就进站口,候车。到了古堡,再转城铁三号线,好拥挤呀!一点空隙就没有,空调开得太大了,直吹头,郁闷!动都不能动一下,一个转身都困难。终于到了站点。下了车站,傻眼了!这是哪呀?哪条路是进去的路呀?都怪上次没有记好路,还好,一发现有不对,马上回头,转来转去数次,终于找到正路,赶紧吧!要不就要迟到了。来到神父办公室,他先安排我们在他办公室的小图书馆小坐下,因为他正在为一位来自中国的神父补习英文。神父精通,我可以用精通这词,因为事实上就是这样子,他精通英文,西班牙文,拉丁文,以及中文。再加上闽南语与广东话,两种地方语言。他用拉丁文来诵念日课,以西班牙文与英文来举行弥撒。用中文与一些在此的司铎修女们聊天。工作之余,他就热心地帮助一些来此学习的中国神父补习下英文,但他默默无闻,所以许多人认识他,但却不知道他的名字。
约两点钟,我们进入他的办公室,一个小小的办公室,他结束了为中国神父补习英文的课程,与我们聊起另一位中国神父的需要。我们商谈,他亦给予一些建议,临近二点四十五,我们得要离开起程到大学的圣堂中看看。这是一间很是辉煌的圣堂,设计者采用了老风格设计祭台,更依罗马圣伯多禄大殿,以及一些大殿摆放蜡烛的方式,设计祭台摆设。神父提及,现任教宗不只一次提及有关祭台上蜡烛的问题,他说这富有传承。我说是得,这是源于圣殿敬礼中,奉祭时,点燃七只灯台。而这七只灯,均有从创世到末世的意义。这可以在真福团的网站上看到。此亦是另一位我的法国朋友,他曾经在我制作东方礼仪报告时,给予我许多东方礼资料的神父所一再强调的。这七只灯台,是拥有救恩史意义的。但这却需要礼仪培育进行深入解释,要不,又有多少人会明白呢?
进入圣堂,便可见到许多大学生,因为是在一所大学内,正在准备自己领受修和圣事。而对过,就是圣体小堂,许多师生在里面朝拜圣体。我想,一切言语均有所不足,还是与大家分享一下我所拍的相片吧。





2009年9月10日星期四

生病随想


好久没有更新自己的博客了。近来身体状况实在欠佳。外在的因素,内心的难受,重压着我这高大且瘦的身躯。有时想想为人在世,仅仅只是一口气息,一旦内外因素相加,再坚强的人,也会感到重压。可以想像,我这段时间的生活是怎样的?生病,是必然的,且应该的。或许病,能令人感受到多一点点。有时也想想自己所经历的事与人,多看看别人的美好的一面,我会很会心地笑着说:“美妙人生”,但当临着痛苦时,眼见一人孤单地躺在床上,身无旁人,一声电话响或许为一位病者都是一份安慰,但却没有,这时的心境变化却是“可悲的人生,无人问津”。生病,是磨练一个人意志的最好时刻,我曾经告诉我自己,自己的未来把握于自己的手中,哪怕是生病,亦是可以挺过去的。这段时间,每天拖着无力的病躯,让自己睁开迷糊的双眼读书。因为没有太多的时间为我,或许明年的今天,我早已在家里与亲友们团聚了。
想想也很有趣,在没有生病时,我到处走,无人肯束缚我于一处,因为那是我的人生自由;但在生病时,我不能到处走,要为人所束缚于一处,因为我是一位病人。以前蒋剑秋神父与我分享他在台北工作时,所经历的一次病苦,我当地只是会心一笑那样坦然,现在面对实际生活中的我,我想我所拥有的感受,蒋神父那时一定有。这就是游子生活的苦痛,这就是身居异域的伤楚。自己吃着药,拿着杯冰水,心却比水还更寒。
生病,让我看清了自己的无能;生病让我想起了家乡;生病让我思念起父母;生病亦让我更贴近于天主。我想,这是生病的意义与价值,这是我们人生生命的转折点。病魔,我感谢你!

2009年8月22日星期六

ordination to diaconate

今天我所居住处,有一位弟兄要被祝圣为执事。为这个团体而言,这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件。祝圣为执事,意味着那位弟兄在明年年初就可以被祝圣为司铎,而这个修会团体又会再添加一位新的司铎。很高兴,我与我的弟兄能获得邀请,为此次祝圣典礼辅祭。主教来自于要主办今年亚青节的教区,他有中国血统,弥撒前,我们与他很开心地交谈。他提及他的曾祖父母,由福建而来,以及一些他的过往。主教现任教于雅典耀大学,主授圣职圣事,但却不是由礼仪角度,而是由伦理以及信理的角度去看待这件圣事。
今天的礼节安排得相当融洽,虽然其中有些不尽人意处,但总体而言,是一台相当不错,且让人能体验在地若天的盛礼。在前些天,准备礼节时,我亦参与了礼节安排,司仪是来自于主教所在的教区的修士。他对礼仪了解不多,且对何时给主教礼冠,不太清楚。一般主教在坐下时,是需要头戴礼冠,在讲道时,在游行中,以及其它一些礼规指定的地方。我想我还是不要说太多,还是与大家分享一下让其它弟兄所帮拍的相片吧。(对不起,不知道为何,上传相片全倒过来了,请大家从最下面一张开始看吧!我这里为何老是乱码呀,真是奇怪!)



2009年8月14日星期五

meaningful visitation in theological centrum

今天为我而言是富有意义的。我有机会在一位菲籍神父的邀请下,参观他在马尼拉的办公室。Theological Centrum是一个提供奖学金的机构,据那位菲籍神父介绍,他们帮助了许多菲律宾教区的神父,修士赴罗马及西班牙深造。许多已经学成归国,并献身于教区的福传事业。与他一起在那机构工作的,还有其它几位司铎以及一位教区修士和几位助手。
经神父引领,我进入了他们的小堂区。只可惜自己没有带上自己的相机,因为这邀请是突如其来的,我根本没有意识到,便来到这了。起初神父约我时,只是说想见我,说说话。但却来到了他的办公室,且来到了他们机构的小堂。一进入小堂,就可以看到祭台,以及祭台上的六根蜡烛和中间的十字架。神父对我说,教宗一直期盼着保持祭台上六根蜡烛及十字架的传统,你也见过他在罗马举祭时,在圣伯多禄大殿的中央祭台上所摆设的。这让我想起,我自己赴澳门时在澳门的一个修会团体所见。这段时间,由于论文写作的因缘,我需要看一些书,神父便推介了教宗以前著的《礼仪的精神》一书予我看。与所见得作一对比,给我感受是教宗是相当尊重教会的礼仪传统,他的著作,无论在神学反省,还是在礼仪仪节的建议上,无不流露出他对教会礼仪传承的爱。但也由于他如此深爱着一些教会的礼仪传承,而被他人认为他是相当保守的。其实细读他的《礼仪的精神》一书,令我更多感受到的是,他支持礼仪改革,亦主张信友可以积极地,有意识地,充分地参与礼仪行动中去,亦声明本地化礼仪的重要性。但他却更重心地强调,礼仪是以基督为中心,人在基督内,因着圣神的德能,偕同基督向天父赞颂。人类的参与,是人类参与到降生的圣言中,在圣言中,藉同那为天主的圣言,因着圣神的德能,而归光荣于天主父。是天主在行动,人在参与。是教会在举行,是会众在积极参与属于他们的那一部分。看看今天的小圣堂,我知道了神父的心思。
参观之余,我亦在他们的图书馆中找一些书籍。真是个好去处,虽然图书馆不大,但藏书却也算丰富。不仅仅有礼仪学的,还有牧灵,圣经,传教,教会历等方面的书籍。当我提出是否可以借阅时,神父应允,并让我挑选贵机构出版的杂志《documentation service》数期,均有关礼仪相关课题,相赠予我。约三点左右,神父开车将我带到一所大学去参观在大学中的圣堂与祈祷室。真是一份朝圣之旅呀。大学的圣堂,相当华丽,祭台下方正中,供着圣施礼华神父的牙齿的圣髑,祭台底部以优质的木料雕刻而成,而在祭台底座上,更以大理石相盖。整座圣堂环绕着祭坛,祭台整体突出显示,虽然当时信友不多,但其设计者所拥有神学知识不言而明。圣堂正中的八角形天顶,更令人想起获得新生的会众聚首于此,圣堂变活了。而后,我们又去参以了两三处小堂,这些小堂均是为了给学生及老师朝拜圣体,举行忏悔圣事所用。神父很有兴趣地向我介绍一些在那所大学任教的神父及教授。
参观之余,神父提醒我应该离开了。因为他还有事需处理。不过我希望下次还有机会来此参观下。亦要带来自己的相机,要不真得觉得有点可惜。

2009年8月3日星期一

有趣的问题

从上周开始,我所暂居的地方便开始热闹起来了。首先是一批来自中国及越南的望会生来此学英文,其次便是他们的导师相继来到。这来临的热闹,使我亦感到开心。
但这些天,一位由印度来此作副导师的神父,却一直印在我的眼帘。我并不否认他所接受的培育,但却回忆起上次由港来此的恩师及朋友所说的话,“真正破坏礼仪行动的,不是信友,而是司铎。”这位印度籍神父,不爱言谈,但总是以微笑待人。唯独在举行弥撒圣祭时,由于他常坐于我前,故一些行动,便很容易映入眼帘。每每他总是“忘记”佩带领带参与共祭,是否不愿意共祭呢?还是另有其原因呢?不得而知。更有甚者,每每当主礼颂读祝圣叙述时,他面无表情,更无言语,再不论什么动作了。就是一个站立在那,既无伸手,亦无深鞠。站在那,双嘴无语,亦不跟颂。我不知道,这是哪般的礼仪传承。我知道在印度某些地区,他们受着另一种礼仪传承的影响,但也不至于共祭时无词,无动作。我不理解,也不明白。
依据总论,当司铎不参与共祭时,亦应身着礼服参礼之。礼服在礼仪中亦拥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礼服代表着装上基督。于是故,礼服亦本应该有其制作要求。既然礼服是“装上基督”,但为何在礼服上每每却出现许多圣母玛利亚的标志呢?而完全忽视了基督身为天人中保的职责。
上周日,我很有兴致地问及一位司铎,你为何不在主日参与共祭呢?回复简单,我有我自己的弥撒意向。是故,在他的房间中,自己举行弥撒。这好像有失弥撒的意义。对此,我不想评论什么,因为以前也因此得罪了不少司铎,我既为过客,只为暂居于此,我只能将我所学用另一种方式加以表达,既藉着影印些相关资料与他们分享。记得以前与前任为了礼服而有那么一点点冲突,倒使自己觉得难受,不开心。既为过客,就做过客之事。
从另一方面,亦让我想起礼仪培育的重要。“真正破坏礼仪行动的,是司铎,而不是信友”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事实。不应该忘记了司铎在礼仪庆典中所具有的角色。

2009年7月24日星期五

可理解的担忧

早上出门有事方回,便接到一位修女的短信告知有客从远方来参与她的画展,为她打气。我应许下午三点半左右能到,吃罢午饭,小作休息后,我就起身赴会,见到客人,心中相当高兴,谈及学业与翻译事宜,得到相当大的鼓励。
后来同学道明亦获邀赴会。但就在我们分享的时候,我的手机一直震动,我了解,一定是另一位修女的短信,她正为其学业的学费担忧。心情可以理解。本月底如不能如数上交所需金额,她可能会被赶出所就读的学校。而弹指一算,离最后期限的时日亦不多了。她的心情我自然就可以理解。她提心害怕,害怕她自己不能够继续在这里学习。原来是一所相当不错的学校,但自从换了另一位院长以来,这所学院倒成了一所只注钱而无“情”的学校。上月,一位中国修女仅因无法按时交纳所需的学费,而被人赶出去。这是怎样的世道。院长神父本应该富有仁慈,更何况,依据其创办的修会团体本意,这所学院是旨在培育中国在内的所有东亚国家的牧灵人员。但现在只是仅仅一点经济的问题,仅是迟交纳一些时日,就这样对待一位学生么?这难道是保守住创建该学院的目标么?
在安慰修女之余,我亦想办法联系中介,让秘书尽量想办法帮助一下。因为一切均是刚开始,倘若再如以前那位修女般,这位修女又该怎么办?她非常担心她的未来,她非常担心是否可以继续。她的心为担心所占。可以理解她的心情,亦令我意识到一点,作为神职所具有的爱心是多么重要。无论是什么修会或教区,作为神职,为人牧者,不是在讲道台上说爱,而应该是在生活中“做爱”。
我听过一则英文成语,“螃蟹的智慧”。当一只螃蟹要离开一个容器时,其它不仅不帮,反而用其爪将其拉下。而成为人的下酒菜。教会中拥有同样的例子,亦不少见。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们均不是螃蟹。

2009年7月8日星期三

忧心重重

读罢道明神父的博客文,令我深感忧心。虽然在那文后,我略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但仍觉不足。
首先,在定义基督徒上,作为一名天主教徒,便要做到三点:圣经及神学研究细致,伦理生活完善,礼仪庆典合规。三点,互为影响而成为一体系,展示一个完美的基督徒人生。但礼仪的出规事例在此并不少见。不知道多少次,神父或执事在宣读福音后,以“救恩的福音”来取代“基督的福音”;不知道多少次,礼仪变得很随意,乃至于司铎好像在演戏;不知道多少次,礼服被忽视,而以平常的T恤代之;更不知道多少次,神父在祝圣经文前,才佩带起领带以示共祭。这一系列的事故,我不知道怎样表达。一位菲籍司铎问我,为何司铎圣职要受领带的束缚。我说,那不是一份束缚,而是一份表达。领带是司铎在弥撒中代表基督行礼的身份的表达一种方式。而后,我更找出总论中相关条文,以示注解般予司铎过目。但结果怎样?照旧,依然。我心痛绞,虽是共祭,但共祭司铎仍属行礼行列中。这点我相信,他永不会明白。
我们现在不强调如同脱利腾般,那样强调礼仪的统一性与规范性。但是否有点太过于随意化了。有位国籍司铎询问我,为何我选择礼仪神学。依他的观点,只有好好学习一此诸如圣经,信理,才是真正富有神学素养者,而礼仪只是管管一些礼规而己,无意义。
我说,神父,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礼仪,你根本不了解教会神学实践的双重向度:对天主,对人。你根本无法知道礼仪的内涵在哪?因为你,被你所认为的束缚了。你无法体验,在礼仪中,我们是与基督同庆。我们是藉着基督,在圣神内与天父合作,预尝天国喜宴。
每年年度避静,总在礼仪上让我有所心绞。但又有何办法呢?礼仪培育一环,直到如今仍未被教会中的司铎们所注重。有位神父说得更好,讲道,只要是出于司铎口的,就是讲道。哪怕只是一句问候。我想这也太过于提高讲道了吧。讲道的目的与要素是什么?我还倒要问问这位自许曾在罗马就读过一些礼仪课程的神父。记得我的礼仪陈继容教授就曾因为我教区某位司铎的一些出礼规的事,而加以指正。因为那位神父曾为修院司仪,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曾经所做的,能够令他现在所做的合法。陈教授说得重,无论什么礼仪小组成员,一切均要依从罗马礼仪规定而行。那位司铎不应该也不可以,因为曾经是修院司仪,而认为一切均应如此这般,有时却恰恰相反,让他好好看看礼书吧。
每一年,在菲均有数次礼仪讲座。被谓为礼仪本地化之代父的安浩鹏神父,尽心尽力地道出礼仪的精神何在?以及一些牧灵原则与实践。其目的便在于指正不足及给予榜样。所以,真正的天主教徒,三方面不可少。而当代,往往常为人忽视而随意待之的,我想就是礼仪及其培育了。

2009年7月6日星期一

购书

依照约定,今天上午就要离开修院去乐仁出版社一趟。早餐后,稍作休息,便接到修女的电话问及有关公证学历事宜。再适休息,便匆匆离开。一路顺利,一直到达出版社。选书,可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书再多也是为了读。倘若只是将其束之高搁,那就令其失去意义了。上次在书展上,明明看到几本相当不错的书,却没有在这里发现,我不禁要问,那些书在哪?后来还是拿到那些书,不过却令我们等了许久。但还算有所成就,总算耐力不错。嘻嘻。
约下午二点多我们才就近吃了一些食物。然后起程赴修女之邀请。坐下谈谈,聊聊心思后,又起程去中国城。我开趣于我的同学说,今天他可走了一天。他离得远,每次往返很是不易。不过,他可真富有义气,总能够尽力赶到。从未言而无信,对比之余,实比本地人来得守信多。这里人,多于答应但少于做到。既然答应本应量力做到,但结果却令人相当失望。难怪乎,答应频率高,但做事效率低。这就是可悲处。
吃饱喝足后,更聊聊数语,便分道而行。弹指一算,相处时日实属不多,亦未知将来又仍有机会相见否。一切上主圣意,只有听之,从之。
到家已近八时,颂毕日课,热水冲澡后,身心疲备打开书包,取出所购的书本翻阅番。近九时半就已登床,小憩片刻。有感于身体负支,力不从心。早点休息吧。但有事却未能完成。终于十点半,安然入睡。一天易过,但友情长存。三年在外,读历般般,倒令我备感兴于结交好友。人无法独立而活,适应适应于团体生活。

2009年7月4日星期六

一堂富有意义的课


今天晚上,由于是周六,团体中的一些修士就被派到堂区作一点牧灵工作。仅有神学一年级及两位神父还有我们两位外国人在家。晚餐时,一位神父很有兴致地先让我们重复他的话“祈祷四阶段”其一,是人说,天主听;其二是天主说,人聆听,其三是,天主与人均聆听,其四是,天主与人均不说,亦不聆听,因为天人合一。重复后,他给了我们一个例子,让我们回答。他说:“有一个天生残疾者,无法行走,但每天却四次,即早上,中午,晚上,及临睡前祈求天主。二十年如一天一样,他不断地祈求天主,直到二十年后的一天,其母对他说,孩子,不要再祈求了,天主并没有俯听让你站起来行走的祈祷。”他问我们,二十年中,天主俯听他的祈祷没。因为他一直不能行走,且骨头已硬,行走根本无望。我们均回答了是,是天主有俯听了他的祈祷。但越简单的问题往往是越难于回答的问题,所以理由是什么,我们很难说得上。而后,我们让他揭示谜底。他说:“那孩子回复他母亲,你怎么知道天主没有回应我呢?天主在我第一次祈祷时就已经回应我了,天主说‘孩子你将一辈子无法行走,因为你如果将来可以行走,你将会到一个你想要的地方,而犯罪跌倒失落自己’所以,母亲,自那以后,我就不再祈求能让自己站起来,而是祈求自己不要站起来。天主俯听了我的祈祷”富有意义的故事。接着神父继续让我们记着三种弥撒的结果:其一,天主俯听后,立刻给予了回复,其二,天主俯听后,立刻否决了你的祈求,为了你的益处,而给予其它更丰富的。其三,等待合适的时机给予。
听后他的故事,我一直在心中想,这四步,与三结果,真得是给我们上了一堂富有意义的课。祈祷不是你说,也是在聆听。一个不会聆听的心灵,是无法进入真正的祈祷境界。下午他在堂区的弥撒,就以此为主题,向信友们提问,并请他们作一点分享。他说这样更能深入他们的心灵,而令他们不至于忘记。是呀,多少道理,我们听过,但却很快忘记。他仅是用了一个引导,再加一个结论,就能将一篇道理变成互动式的对谈,有答有应。倘若我们说,在弥撒中,主礼代表基督临在,那么这样的道理势必成为一种对谈。不是讲些高超的言语,而是专注于引导信友了解福音喜讯在他们的生活实践中,社会中,以及一些事件中。
谈话之后,我反省了许多。不知道多少次,我们均忽视了一些契机去引导我们的信友。长篇大论倒不如引导切题来得有效。真正的道理,应该是对谈式的,有回应,而不是打水漂。忆起在香港时日,参与罗神父的弥撒,亦有同样的感受。引导胜于一味地给予长篇大论。今天的晚餐,真得非同一般。谢谢那位苦难会的神父,亦谢谢天主的安排给我们一堂富有意义的课。

2009年6月30日星期二

选购

昨天,与一位弟兄一起去了电脑店,为得是帮他选购一款合他心意的电脑。说来话长,由于自己曾在一所电脑网络学校,学过半年多的电脑,没想到到这儿,才真正派上用场了。我选电脑的原则,首要看配置,其次看出产地,最后才考虑到价钱与模式。昨天那款电脑,不能说是最好的配置,出产地是原产,价钱一般,模式去年十月左右的。所以整体而言,那款机子算是一般中等而己。但问题是他不喜欢那款电脑的外边,因为是红色。其实那红色外边,只是为了增加一点色度而己,并无其它用处。我坦心相告,这款电脑为你的学习已经相当足够了,就配置而言,你是学神学研究,与一般图片处理,这款电脑已足够,又不是进行什么三维动画制作,是故无须太好的配置。后来,我们还是买下了那款电脑。话归回来,其实人生亦有相当的选择。透过小小选购事件看到两个完全不同性格的人的特质。或许我所注重点是电脑真正内在的实用以及内心的配置,而他所注重的是外表的色彩。这或许与他根本没有好好学过电脑关系。有些电脑看上去外表一般,但却能够经历风霜而不坏,有些电脑用不到几年却问题重重。外表可以改变,但内在机蕊才是最为主要的。但为人往往注重外表大方而忽视其“内蕊”的“货真价实”。

回到家后,我已经觉得身心疲惫不堪。看来真得是太累了。这些天来,许多琐事烦身。一个结束一个又来。经验的累积让我从中学到不少,但亦让我感受到自己是在透支。中午未能好好休息,一天跑来跑去奔波。心中是喜乐的。因为帮助别人,亦能从帮助中获得喜乐。但身体的疲惫不堪亦难免。尽人事,听天命。这是古人的智慧。将一切,无论喜乐与疲惫全部交托吧,当有一天转身来看,亦无悔于此身。看看一代流行歌手迈克尔,据其保姆言,在其死前,已临近绝望。我想他的内心可能未必充满我现在所拥有的。这是他愿意尽快走完人生的想法的缘由。学会交托,我得到了根;学会帮助,我得到了喜乐,学会尽力,我得到了经验;学会听天命,我获得了无悔和自我。

2009年6月29日星期一

六月二十八,常年期第十三主日



今天心情不是很舒服,昨晚就觉得老是右心房中有些怪异,说不上来,好像有个东西塞着一样,翻来覆去睡不着,人都好像要断气了一样。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凌晨两点钟,方合上眼一会,早上五点十三分,又得起床。可能一连两天来的处理一些琐事,令我的身体觉得无比的劳累。人,我觉得自己是越来越不如以前了。一些事后总觉得很累人。
六点三十分,参与堂区弥撒。今天是两位波兰籍的神父弥撒,均来自于救世主会。老的那位是圣经神学的博士,而另一位则是哲学博士。主礼者是那位年轻的神父。在讲道中,他尝试与福音讯息接轨,以激发信仰,不要怕为主线,讲了一篇相当不错的道理。他的专业是哲学,他的道理自然就很富有条理性,一点一点,其中,他虽然没说什么小点,但听者一听就会明白有几小点。弥撒中,我特意选择从主礼者处领受圣体。因为堂区教友不少,所以一般在圣体柜中均有昨晚弥撒中所祝圣的圣体。其实,那存于圣体柜中的圣体,是用于给一些急需的病人。但堂区往往均将圣体柜的圣体请出分送予信友。但依据弥撒经书的要求,最好是领受那台弥撒中所祝圣的圣体。因为是一份盟约的宴。这就要求在准备面饼时一定要有足够。而不是“寄托”于圣体柜。



下午一点半,与一位弟兄相约于一餐馆讨论有关我家乡教区的事。近段时间,家乡教区各地均准备要兴建设圣堂,但有些地方,我觉得没有什么必要。本来教区信友就不多,且这几年来,信友的增加是成问题的。教区对培育一方面,曾经相当重视过,但效果不大。究其根由,不是讲者不足或准备不充分,而是有许多来自于客观问题的存在。比如,彼此在准备课程时,缺少相应的连贯性,独立性相当强,而信友接受力也估计得过高,乃至于,信友只注重表面,而完全忽视了“消化”他们所接受的。另一方面,教区在培育信友的投入不大。当然讲者方,准备亦相当不足。不是所有的神父都能讲或都会讲课的。授课等似分工,这样的效果会怎样好呢?准备严重不足,且每年所留下的资料亦没有经过相当合理的保存,虽然连续几年办班,却不能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一点,即是说缺少应有的反思。谈及盖堂,我觉得首要是教友的信仰素质,那才是真正的堂区。只注重一个建筑物,再漂亮再好,均只是个死物。要让信友变成“活石”那样才是富有意义的“church”。我不反对盖堂区,但有些地方实属没有必要。神父的牧灵工作不能用建堂来证明,那是极大的错误与偏差。
一谈就是几小时,该回家了。回去好好休息下,身累,心累了!

2009年6月22日星期一

反省



由于写论文的缘故,令我不得不翻阅一些中文书籍。这些书籍虽不算是什么经典,但却为我的论文写作很是帮助。也不由令我反思许多。尤其是人的价值在哪?记得以前看过一些相关人生课题的书籍,尤其是在人生哲学方面。现任辅大校长黎建球教授,以及已退休的邬昆如教授,对于人生的哲学反省却有过专著。但却有异曲同工之效。自己曾经接触过许多青年,包括现在,有时仍会在上网时,向我提出一些青年的问题。无论是性爱,还是生活,无论是工作,还是休闲,无论是学业,还是游玩,乃至他们非常内在的感受,均很愿意与我分享。自然,我的专业并不是青年辅导,但有许多青年对我说,看了我的电邮后,他们知道了一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其实,人的价值,除了其自身存在的必要价值外,另一方面,价值体系的建立则在于自己对他人的关系。这是相当重要的课题。记得自己曾经读过一本法国礼仪学者的书中,他就将作为基督徒的人生观划分为:学识,指的是神学以及一系列信仰的培育;礼仪,将所学来的神学,以身体语言,由心而发地,偕同基督,天人唯一中保,藉着圣神的德能,连同整个礼仪会众,参与光荣天主的行列,从而加入救恩的行列;生活,指伦理化的生活,让生活成为见证。由其看出,其实神学研究只是基础,而神学思想不仅只是思想,它必须被实践在对天主,对他人的礼仪与生活中。这是两个幅度,但对天主,与对他人的幅度,本身又具有内在的联系,而这份联系便是见证,让在礼仪中所领受的,成为基督徒生活的泉源与高峰。这亦是礼仪宪章所一直强调的,更是礼仪改革所提倡的中心所在。参加礼仪庆典,面对生活周遭,是基督徒生活的定向,而学识的深入认知,则让我们更清楚明白我们自身的意义价值,这是理论基础,而实践就在于另外两个幅度。所以,有时有人对我说,学礼仪不就是学一些礼节吗?到现在为止,还不只一位在外留学的神父这样对我说,我只能一笑置之,将礼仪想成礼节,其根源在哪,是未曾好好体味一下我们的信仰内质在哪?
将礼仪视为礼节。或许是受以往礼仪礼规化的影响,但更是对礼仪作为基督徒生活的泉源与高峰的误解,不难看到,许多在礼仪上的偏差,实质上却是对神学反思的偏差。每每看到这些,我总有一点心疼的感受。本来是成为体系的,整合整个基督徒人生的体系,却这样地分离,有时真是痛心。神学反思永不可独立于礼仪与基督化的生活。礼仪与基督化的生活亦离不开神学性的反思。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勉进的。人为人的价值之一,就是能站立于天主前,以及站在人前。所谓站立,便是崇敬上主,以及施爱众人。诚如中国文化的精神般,无外乎含括于礼记大学篇中的那几个词:亲亲,仁民,爱物,还有一点,敬天。敬天放在最后,因为是由前三者而来的。可以说是高峰,不能一味敬天,而失去了亲亲,仁民,爱物。一如神学向度,中国文化的向度,亦给我们相当大地扶助理解教会神学的向度以及内在的关系。

2009年6月20日星期六

欢送会


今天晚上,副院长带着我与另一位弟兄以及一位灵医会的中国神父一起去参加王神父的欢送礼。王神父曾经在此住过两年,后由于他的论文的问题,令他一直在搬迁,最后便在那堂区中成为一名客神父。依据本堂神父对他的评价,他是一位很简朴的人。的确这样,以前每次他约我们出去时,总是身着相当简朴。他是一位富于爱心及热心的司铎,牧者。更是一位福传者。是呀!当一名司铎,就是一名福音的宣讲者,以及见证者。
眼见为实,在他宣讲道理时,由于当地教友大都不太懂英文,所以所有的道理全部用幻灯片的形式打出来,这样教友既使听不懂也可以看得明白。难怪神父每每说他很忙。现在我知道,他需要用幻灯片来准备他的道理。先写好自己的道理,然后将道理制成幻灯片。

弥撒后,我们开始简短的欢送会,在欢送会上,与他一样的是客神父的一位神父,给予王神父的牧灵及灵修生活很大的评价。一位热心的司铎与牧者。本堂神父亦从怎样与王神父认识以及后来怎样让他居住在堂区当客神父的历史反思中,去看这位神父。苦学四年终于有所成就。拿到了教会史的硕士,诚如他所说,在菲律宾与信友在一起的经验,以及与苦难会修士,神父们在一起的经验,将成为他永久的美好的回忆。希望王神父一路走好。亦希望将来在他的教区中,能够学以致用。以历史为借鉴,以实际牧灵为根基,以拯救人灵为使命,尽好一位牧者的使命。诚如香港神父常说的,为一切人,成为一切。回顾之余,我亦为我的教区现况奉上自己的祈祷。

2009年6月15日星期一

小聚

清晨起身,便开始拜读著名礼仪学者安浩鹏(Fr.Ansar J.Chupungco)的书,真是本不易多得的好书.读起来,心中觉有阵阵温暖.安神父曾教授我们礼仪神学,真是位相当了不起的学者.更写了许多文章谈及各相关的礼仪主题,每一年还与马尼拉教区的礼仪委员会合作,针对不同的礼仪课程,举行研讨会.去年我参加了,今年亦没有错过.
九点,一阵响雷打乱了我的思绪.下起大雨,但我却有约,我还是要出门的.但雨太大了.还是略等一会再说吧.十点十五分,雨停了.出发.来到指定的堂区,已经十一点十分.这是座明供圣体的堂区,许多信友路过此地,均来此小憩,陪伴圣体,祈祷恩佑.我亦加入其中.整整三十分钟.而后钟声大响,开始要念三钟经了.然后便是十二点十五的弥撒.我得离开.还是在庭院中等着兄弟,朋友吧.见到他们,心中很开心,这些日,忙着写论文,很难有机会在一起谈谈.找到地方坐下进午餐,我们便开始畅谈我们各自的生活,以及一些学业方面的事宜分享.好享受这份兄弟朋友团聚之乐.我亦提及了安浩鹏神父的那本书.真希望能获得他本人的同意,而将该书译为中文.但那是份很花时间的事.但这是一本可读性高的,有关礼仪本地化的书.难怪另一位著名的耶稣会礼仪学者,在其书中称誉,安浩鹏神父是礼仪本地化的"代父".他著了三本一系列的书,最早是<文化适应>,<未来的礼仪>,以及这本<礼仪本地化>.这三本书,犹如三部曲,将礼仪本地化所应具有的方法及所应把握的原则,很清晰地展示,并结合于一些实例,将这些方法及原则,更落实于实处.书中,不仅仅是引用文献,更用实例来注释,是相当不错的书籍.
我们的话题一开,便是投入其中.分享生活.三点半了.我们该回了.到家后,我的脑海中,仍回荡着分享的言辞.实在富有启发.分享生活周遭,实有益于我们看清前路漫长,并予信心走完.

2009年6月11日星期四

《我的青春谁作主》,观后感


前些天,与一位司铎一起赴菲律宾的中国城吃碗汤面。有近一个月没有吃到像似中国味的汤面了。在菲生活弹指一算已近三年了,但真正能吃上有中国风味的食物,真是少之又少。许多餐馆打着中国菜的名,却逐渐“本地化”了。
饭后,我有兴趣地看了看卖光盘的地方,因为那位神父,除正常的祈祷,学习外,还是位影迷。大部份的电影,想必他早已看过了。在浏览余,我发现了这部电视剧光盘。它的标题一下就吸引了我。回顾以往在家乡,每每遇到许多青年问题,亦曾就此向一些有经验的长上请教,由于环境不同,所面对的对象不同,但青年问题是不容乐观。香港的神父,亦对此相当注重。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开发,现代青年问题亦趋向复杂与刺手。
这部电视剧讲述了三位年青女孩,与三位母亲间的生活。说来也有趣,电视剧中的母亲将以富有的生活经验而自居,她们真是现实社会中的女强人。而她们的女儿们更以自由发展个性为主。由此,便不由得我们看到,他们间存在着的问题。三位女青年,为了她们所想往的,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她们的母亲的观点亦与她们格格不入。怎样将父母的生活经验以及自己的个性结合,就成了这部电视剧的主旨。就另一方面而言,这部电视剧所反映的,是当代,尤其在中国大陆,青年与父母间的隔阂。怎样融合此两者,亦是建筑和谐家庭,以及促进青年心身灵发展的要素。我想这是一部可以借鉴的电视剧。当然一味的冲动,而忽视长上经验,亦势必令人走许多弯路。是故,面对青年问题,所要做怎样让他们意识到整合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亦要让家庭父母意识到子女们的个性,给予适合的培育。子女是上天的恩赐,父母是要让这恩赐发出其来自于天主的光荣!!

2009年6月8日星期一

电视剧反思


(这是这部电视剧的海报。从网络上复制来得。)
《我的丑娘》,中国人常提“子不嫌母丑”,这些天陪一位中国的神父一起观看这部电视连续剧。这部电视剧,所讲述的,是一位辛勤的母亲,他的儿子进城打工与城市的女孩结婚,为了隐瞒其生母仍旧活于世,而将其母视为问路人。这位母亲忍受了一切,她的言行感动了他人。正当儿子儿媳,面临困境时,他更以身挺出,充当“保姆”撑起了整个家庭的工作。就是这样一位母亲。直到最后,临终的病床前,她的亲生儿子才与媳妇道出了实情,而换得媳妇的一句“妈妈,你不丑,你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母亲。”电视剧是结束了,但我的眼睛却湿了。记得曾经因为观看《中国母亲》而流泪,今天又因看这部电视剧而流泪。两部电视,却讲述了母爱。
的确,母亲均深爱着自己的儿女。每每观看这样感人的电视剧,我都会流泪。为人父母,所注入地关爱,真得又有多少子女能够了解。母爱是无私的。看过感伤之余,亦令我想起远在海那边家乡的母亲。每次用视频见到她,她总是报喜不报忧,虽然总是很简单地说,保重身体,与我聊一些生活乐事,但我却从各方面知道,母亲一直在辛勤劳动着。现在家乡有了一块很大的地。是叔父的朋友让我母亲种些菜,母亲更把握了好机会,种菜养鸡,就是为了给自己家里省一笔可观的开支。家里经济别人不了解,我知道。母亲每每说,倘若缺钱,就说。但我从不向家里要钱用。因为父母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钱,就应该留给他们自己用。我作为儿子,现又身居海外,实在照顾不周,更无法称其名正言顺的孝子。自己现在在这里一切均好,更希望藉着自己的一点努力,能早日归家。妈妈,爸爸,我想你们!!!!!!!

2009年6月6日星期六

what is that?


今天查信箱时,收到一封由方济神父邮来的短片。一部希腊文的片子,还好有英文字幕,要不我真得不知道片中的主人公在说些什么?片子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一位年迈的父亲与他年青气盛的儿子坐在花园中,儿子在看报,父亲静坐着。一只小鸟飞到枝到上,父亲问“what is that?”儿子说,那是只麻雀。那鸟飞过父亲头顶,父亲又问:“what is that?”儿子有点不忍烦地回答是麻雀。麻雀飞到父亲坐的椅子前,鸣叫着,父亲再问:“what is that?”儿子发火地回答说,那是麻雀,s-p-a-r-r-o-w,且说,“你是不是要让我烦死,我不是跟你说过那是麻雀了,为何还要一直这样问下去。”父亲起立,儿子想解释,父亲摆了摆手,走进屋内。不久,父亲,拿了一本陈年老日记,翻到某页,让儿子念:“今天,我的小孩在花园中玩,有只麻雀飞停在枝头,儿子问我what is that?我答说,那是麻雀,而后,小鸟飞过头顶,儿子又问我,那是什么,我说那是麻雀;当飞停于我们前时,儿子再问那是什么,我很开心地让他知道,那是只麻雀。儿子一共问了二十一遍那是什么,我回答了二十一遍,儿子的询问令我备感高兴,因为藉此他可以认识更多新生事物,儿子的成长,成为我心中的爱,我不感到不耐烦,因为我的回答,令他高兴。”当儿子读完这短短的日记,他亲吻着父亲,并深深拥抱着他。
这是一问短片,但却富有着爱意。一位观者的评论深深引我深思,“天父,不断地眷顾着他的子女,从来不为不断地请求而烦扰,祈祷就是向天父的请求,表达我们自己的意愿,天父总能很大方地允以回应。就是这样父亲,但儿子又有多少了解他呢?”是呀!只有父母了解自己的儿女,又有多少子女了解自己的父母呢?我个人觉得这问电影是培育我们信仰最好的教材。无论是人生,还是处世,乃至于天人关系。这都将是很好的素材。
回忆今天晚上,与一位弟兄谈及父母,我便不断鼓励他去多多了解自己的父母。写信或许觉得很烦,但当父母收到你亲手写得信时,他的心是怎样的呢?当他看你的相片时,他的心又是怎样的呢?为何为人子的,却很少有几个能了解自己的父母,但为人父母的,却很多深深关爱,了解着自己的子女呢?该片不仅富有意义,亦提醒我们,父母亦是需要了解的。我深深受教,亦备受感动。关爱父母,成为孝顺子女是我们为人子女的天职。这或许就是在天主十诫中,紧接着崇敬天主后,第一条(即第四条)所要求的。赡养只是初步,了解只是前阶,关爱才是圆满。

2009年5月29日星期五

再游圣多玛斯大学


菲律宾的圣多玛斯大学,给予我一段很深刻的回忆。二千零七年一月至十一月,整整十个月的时间,我是在这所拥有近四百年历史的大学中渡过的。今天能接受一位司铎朋友的邀请再次来到这里,除了感慨一切均在变化外,亦为它的一些建筑物所吸引,尤其是中心大楼,这座拥有近四百年历史的大楼,或许就是这所大学的历史见证。
我在这里时,便住在中心修院中。还记得那时候,自己常常在饭后,与一些朋友,坐在中心大楼的广场上畅谈着对自己未来的希望。但现在一切均成为历史。时间过得真快。那段时间在圣多玛斯大学,真可谓无忧无虑,一切都是那样随心而做。除了正常的上英文课以外,我亦参加了一些课程的学习。非常有趣的是我第一天在这里上英文课。我的英文老师让我到操场上,随便找一位女生交流英文。这为一个中国人而言,是备感害羞的事。谈什么呢?后来我就在神学院中,找了位修生来聊。老师在边上一直笑。不过,后来我渐渐不再怕这样的陌生了。我更主动地在下午,找机会到离此不远的超市,尤其是圣保禄书局,与在那里卖书的一位小伙子聊天,还有超市中的导售员。今天当我再次回到这里,立在这所大学的老门前,我还是有一种回到自己以前进修地方的感觉。亦看看这所大学的门,我亦回忆起自己是怎样离开的。一切均成为一种回忆的资料。这或许就是人生的一部份吧。有美好的,亦有伤感的。

再过两年,就是这所大学建校四百周年,它的建立,原是为了给远东地区培育传教人才之用。我想它真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自己祖国中的许多老神父,均在这里接受过教育。乃至于第一位国籍主教----罗文藻,亦曾在此接受过教育。真是一所出名于远东的学府。

2009年5月27日星期三

庆生


(孙修女赠送的画)

弹指一算,自己已走过了三十个春秋了。但也觉得自己的记忆力一直在退化。母亲早在前一周就再三叮嘱,少吃结石药,因那将不对我的记忆力带来一定的副作用。今天是我的生日,但我却永远快乐不起来。虽然有好友的陪伴,虽然有许多朋友的祝贺。还有孙修女的大作作为安慰,但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不能忽视在我生日那天,我母亲的“痛苦”,是庆生之痛,亦是失子之痛。哥哥,我未能见一面就离开人世。直到现在,每当提及哥哥,母亲的心总是在痛。父亲从不愿意让母亲知道,究竟哥哥的坟在哪?我也不能获知,真想到他的地方去看看他。但父亲一切对此沉默无语。孙修女与我分享了她失弟之痛。而我也分享了我的失兄之痛。的确,小时的我,经常受比我大的邻居的欺负,有时也不断地问自己,有兄弟的情谊是多么的重要。别人过生日,总有父母兄弟,为何我总是孤单一人地过着自己的生日呢?多少年来,我从不在我自己的生日当天庆祝我的生日。这就成了我心中的无可消失的“结”。
兄弟的情结,远不是父母那般。有时我听到别人,尤其是为弟的,谈及哥哥,我真得很羡慕,毕竟我自己没有。但我现在也慢慢理解,其实我亦有相当好的兄弟在旁呀。为何老是往以前的事去回忆呢?诚如我见我学院的系主任时,她问我:“为何上次你说道明神父不是你的好朋友呢?这可令他很伤心且不太礼貌哟,因他本人在。”我的回复:“教授,我那天是说,我没有这样说他是我的好朋友,但我现在要说的是,他是我的好兄弟。”为我而言,兄弟远比朋友来得亲。我需要有兄弟之爱远胜过朋友间的友情。道明兄对我,真令我感受到兄弟之情。他指正我的不足,纠正我的错误,并对我给予指引。这不是兄弟么?这就是兄弟,为何又要用朋友之名呢?朋友之名在此就已无法完全表达出来了。我希望我的教授能明白,但愿或许她会明白吧!

2009年5月16日星期六

反思


今天终于有空更新一下自己的博客,这段时间,将自己的时间完全安排在总考的复习上。周道明神父相当关心我的英文表达。英文要注意语言的意群,不要读破句子。说实话,我用一些单词来写自己的报告,但却无法发准确的读音,道明神父提出的建议,令我真感到似兄弟般的劝导。谢谢!
看到罗神父更新的博文。尤其是那篇他说很凶的回复。的确,我们要守好教会礼规,礼规从来都不是不重要的。礼规规范礼仪行为,令礼仪不仅能让人体验到“天人之际,天人共庆”亦让人玩味礼仪之美。但礼仪除礼规外,亦讲求“情”。去年年底有幸赴香港,并参加一批青年的避静。在避静将结束时,罗神父用“情”举行了一台弥撒。不要将自己规限于如姚顺神父所说的“礼规主义”才是最为重要的。教会的礼仪本就应该是一份“情”但却是在礼规的扶助下。礼规在礼仪庆典的举行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礼规的形成,亦有其根基。教会的礼规不是如果孙悟空般,突然出现于世,它的形成是经历了许多世代的传承而形成。礼规不能随便对待,这也是罗神父在回复中所一直强调的。推行礼仪在中国大陆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需要每位牧者给予信友们适当地礼仪培育,但试问下,现在在中国大陆,真正从事礼仪培育的教授又有多少位呢?弹指可数,更不要说什么礼仪研究了。所以这是中国教会的缺乏,但却不意味着因此而无法推行礼仪。我想无论香港礼仪委员会,以及台湾主教团礼仪委员会,均在礼典及礼仪书籍上给予了相当大的帮助。现在,就是怎样培育信友的问题。而首当其冲的,仍是一些“思想”问题。如何令信友体验,并品尝到教会礼仪的丰厚以及奥蕴,这就是礼仪培育所要跟进的。路还长,但须要继续,而不是因一些困难而止步。开拓的心态,方能造就富有“情溶”的礼仪。我想礼仪培育仍是现在中国教会所面临的困境中的重中之重。

2009年5月7日星期四

我的生活


最近一段时间来,可真得感受到了忙碌,一面是紧张的复习,另一面是准备自己的论文写作。上午到校,系主任为我们分享了她在罗马圣安瑟尔莫大学修学的经历。这令我想起了自己的礼仪启蒙老师陈继容博士以前的分享。她们的经验是我们的借鉴。学习读书,安排一个自我充实的环境,的确相当必要。多读书,虽然已对论文有所准备,全阅读不可少。看到系主任办公室中的书,以及她所排列于地的书,我想她一定将这些书中的知识,变成了自己的生活。相当高兴能有机会听到她的分享。不过,她亦暗示了她的将来,希望来年的系主任仍是她。毕竟自安浩鹏神父后,在这个学院的教授中,还真不容易找到一位可以取代现有系主任地位的教授。感谢天主,这或许是我赶上了末班车了。道明神父对我说,用功写论文。早点完成。是呀!想想何必要推时间呢?倒不如快结束算了。一推再推,就要老终了。哈哈。明天将永不再来。早飞出去的鸟能找到虫,这两句英文谚语要求我们好好把握现今。
台风今天要经过,大雨将我的身体都淋湿了。回到修院后,探望一下老神父并与他分享下自己的学业。老人家很是风趣地要我努力加油。一点点言语,小小的鼓励,为我已经足够了。的确,学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以及相当大的精力去完成。我让老神父为我祈祷,他欣然应允。这些天,苦难会的总会长来访,并参加过些时间的省会长选举,所以有好吃的哟。也算是改善一下生活吧。
我真得觉得累了。晚饭后,继续准备周一的有关圣体圣事的复习。以及亦要开始准备圣职圣事的复习。真是苦差事。不过,相信天主会帮助我等。
在此,亦请诸位读者,能给予鼓励与代祷。谢谢!

2009年5月2日星期六

讲道一点反思。

今天在饭桌上,突然间想起一位神父的道理。我就尝试问问那位神父,为何教会安排今天的福音,为何这样安排,其背景为何?一系列的问题,把那位拥有数十年牧灵经验的神父搞糊涂了。最后,他的回答相当清楚,他从未好好想过这类问题。
这段时间总是在紧张地复习总考,另一方面亦不断地参看一些书籍准备充实自己的论文。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国人常说:“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确一点错都没有。经过一系列的复习,我才觉得自己在过去两年内所看得礼仪书籍并不多。当我今天在准备写我的准备稿时,在我的头脑中,一直回荡着怎样解答我向那位神父所提的问题。由于需要在学院的图书馆找寻资料,亦顺便向系主任,一位礼仪博士请教。当她细听后我的经历后,“这是我们所缺乏的”一句非常肯定的答复。弥撒读经总是伴随着礼仪年历而选择的。在此释奥期中,教会----这位刚刚给予新受洗者生命的母亲,亦藉着圣经选读,一步一步地,更藉着信友的榜样,来向新受洗者阐释他们所领受的洗礼。而菲国,由于更多的是婴儿洗礼,所谓的慕道以及领洗后的释奥,可以说完全被忽视。当我在晚饭时,将这些与那位神父分享时,院长神父的回复,点出了不足。“我们未能这样接受培育”。
这个修会团体注重给予别人领避静及灵修辅导,为何却往往忽视自己所举行的礼仪呢?礼仪与生活完全脱节,造就了无法真正了解灵修。我说“无论道明会灵修,方济会灵修,或者耶稣会的神操,等等,其实真正传统,亦是教会宝库的灵修,就是我们的礼仪庆典。灵修离开了培和礼仪年历的庆典,就如一只迷了方向的羊。我不反对所谓的东方灵修,但东方灵修永远只是配合教会去阐释基督徒灵修。”老神父对我笑笑,他明白我的心意。但其他人,或许一头雾水吧!无语!

2009年4月17日星期五

自我意识

经过圣周避静,尤其是藉着逾越节三日庆典.在法国汉学家狄神父的指导下.令我感受到了一份自我意识.更深入地看看自己的内心的期盼,痛苦,以及喜乐!年度避静结束后,我从"山上"回到了人间.使我想起了著名的当代礼仪学者,法国的Chauvet在他的一本<圣事----奥体仁慈下的天主圣言>中所开宗明义的基督徒三"身份"的认同.首先是就认知上的圣经,了解圣经---这本天父家书所说,明了启示的奥义以及启示的传承,可以说这是在"寻根".其实,就是庆典的认同.置身于礼仪庆典中,不仅仅是自我走出,与那位隐秘中的天父交往,更藉着基督,偕同基督,继续不断地藉着庆祝救恩,而彰示我们是天主的子民,王家的司祭,圣洁的邦国,神圣的子民.最后,就是在启示的讯息(认知)配合生命救恩庆典(体验)的举行中,更落实到伦理道德性的生活中.作者从这三方面间的互相融合与扶持道出了天主教徒所应具有的"身份"或"自我认同"(请参阅Louis-Marie Chauvet The Sacraments-- the word of God at the mercy of the Body P20-31)
是的!我们需要一份自我认同感.我是怎样的一个我?什么事令我痛苦万分,或什么事令我喜乐?...等等一切问题,均要求我们有一个自我认知,自我意识.为基督徒的我,我该怎样认同我自己的身份?有时想想这些问题,有趣,因为他令我更深入地看清自我;苦扰,看清后,我就需要面对;喜乐,面对后,我更了解原来我是这样,那般.亦能更好地纠正过往.
我很庆幸,因为藉着阅读,令我了解了许多,更对照自己的生活写照进地反思,当然也感谢我在避静中的灵修导师狄神父,让我明白其实基督徒也需要作一番自我认同,且更应该做一番自我基督徒圣召的反思.深入了解自我,明白"你我"间的不同与相同,担负"你我"间的裂痕所带来的伤楚.

2009年4月12日星期日

Retreat

上周日与一位弟兄一起参加年度大避静.一路上还倒挺顺利.只是在坐计程车时,心中相当不快.我们都是外国人,这里人就想从我们身上挣更多的钱.明明不需要花很多钱的事,却让我们花费了不少.还要讨价还价.如果所有的基督信徒能诚实面对一切,我想在这个亚洲现在唯一以天主教为"国教"的国度,这样的事就不会发生了.晚餐后,我们进行了分组安排,一听到我的导师神父,我吓一跳.我三年多前早在澳门领教过他.他是位法国耶稣会士,亦是位汉学家,还帮助许多团体及出版社进行翻译工作.他看似相当严谨.我真不知道每次见他时要说些什么.但后来我才渐渐发现,他是位很富有圣德的神父,藉着一些小小的细节,他正在不断地让我反省自身的优缺点以及我们自己与天主之间的关系.这些天避静,我受益匪浅,首先就是每日的圣经反省,令我能更深地进入到圣经,尤其是新约福音的启示中.导师是社会学专家,他领我们以社会学的角度看圣经中的人物.亦让我们从新的角度看基督的受难,死亡,复活.
更进一步,他令我了解到我心中的"伤痕",以及让我了解到宽恕,不是受害者给予的,而更是给予伤害者所要给予的.他给我举了一个父女的故事,让我了解,并结合路加福音第六章中的记述,让我了解:我们很容易说我宽恕某人,因为他曾做过某事.但在我们的心目中,每当我们再次遇到那人,或遇到要与那个共事时,往往在心理层面,总有一点点的裂痕,而这份裂痕表达出对以前发生的事的"伤痕"这是相当困难免除的事.因为这是一份伤害.而这伤害,虽然一时可以丢在一边,但在心灵内层总有一种伤在.尤其当所生的事越来越严重时,这伤在内心就越深,由意识到潜意识中.不能说完全忘怀.他教我明白一个福音中的一个词"给予",是一份自我交托,倘若我们能做到这一点,这伤就会平覆,而完全清除,否则,口头再说什么没关系,都是无益的."骗别人容易,骗自己却很难."

2009年4月2日星期四

病痛反省.

这些天或许由于是与自己一起住的弟兄的影响,我也开始天天运动一下.每天下午四点十分开始,一直到四十五分才结束,有时真得觉得做完运动,流流汗,一身觉得自在.
这些天,我的邻居弟兄,真可怜!上周六与苦难会的神父,修士出去玩,(他们亦让我参加,但因我有课程,故只有作罢)回来后,脸红红的.细问方知,他可真会"把握时间"游泳,下午二点下去,五点方回.太阳光很毒,不过也可以理解.这些天声音变了,我昨天泡了一点糖盐水给他喝,另加了一点增加抵抗力的小金桔.而这里人常喜欢在菜中放辣,晚饭后,他阵阵腹疼.我晚饭后,亦到他房间看他.可怜人.脸都疼青了.本来他体质就不太好."弟兄,出来读书不容易,倘若不再注意自己的身体,将来就更麻烦了."我理解在外读书游子的心声,毕竟自己也经历过.多么希望有个人能相陪伴.我放下了手上所有的一切事,在他房间里陪伴他.虽然帮不上什么忙,也只能尽自己以前在老修女处所学的一点点的医学知道,帮助他缓解一些痛楚."作人真没用,疼痛就受不了."他道出了人活的痛苦.谁又不曾是这样的呢?记得去香港回来的第一天,我就去看自己的同学亦好友周道明神父,他告诉我"我生活好像在地狱般"是呀!这就是病痛.约十点,待弟兄浅浅好转,便上床休息了.我得马上搞一些论文的资料,并将其存入电脑中.谁知,到头来,我也难受至极.疼痛无比.只有作罢,上床休息.一夜难眠.腹部右边痛楚阵阵.难以入眠.不能叫,要忍!腰部受伤了.实在好像要断了似得.
我祈祷着,我求天主,亦感谢天主让我体会到家父下班回来的感受.又是一份珍贵的经验.只有了解其中的苦,方能体会他人所受的苦.主感谢你.我接受它!

2009年3月27日星期五

gratuation

530am随着一阵铃声,我醒来.又是新的一天,今天是圣母领报占礼,也是我学生的毕业典礼,昨天好像"赶死队"般来到此,与学生他畅谈了一些人生,畅谈了一些在香港,澳门的经历, 更恭喜他获得了很好的成绩.一切都是这样的奇妙.上周六,亦被一位神父及一位修士邀请参与他们在圣多玛斯大学的毕业典礼.那位修士获得了,圣多玛斯大学神学系唯一的校长奖,以鼓励他对学业的执着.而我的学生,亦获得了全班的成绩的最高.我心中不知有多么开心.该是时候起来准备与这个团体一起感谢赞美天主了.
6am 进堂祈祷,日课中第三篇圣咏对经,令我默想了许多"trusting in the Lord's promise, the virgin Mary conceived a child, and remaining a virgin, she gave birth to the savior"信赖天主在童贞玛利亚身上所完成的,亦会在我们身上完成.基督降生奥迹,无时不发生在我们的生活周围.祈祷中,我想到了自己在天主圣意下来此就读,想到了自己的所走过的人生,亦想到了一些友善朋友的支言片语.我心中对主说,"主,我信赖你在我身上所将要成就的,但求你如果圣母玛利亚般,不仅仅是信赖,更是以我们的实际生活行动去彰显这份信赖.请增加我的信德"晨祷后,我们须先进早餐,因为弥撒将在九点举行.之后便是毕业典礼.
815am 坐车离开会院赴学校,好远的路.不过那位波兰籍神父的驾车技术,不可否认地说是一流的.不仅快,更让我感受到了安全.路上,我回想起在香港的那段时间.每每我都很喜欢坐阿欣开得车.因为有一种安全感.在菲生活多年,每一次出行坐车,总是提着心的.原因简单,这里的车开得飞速,但往往出现问题都在路上.去年依克拉院长,就是在车祸中不幸过世.经过近二十分钟的车程,终于来到了学校.好大的校园.绿绿的一片,充满着生命的气息.
由于停电,弥撒礼仪整整向后推了四十五分钟,我们只有忍耐着等待.
10am弥撒, 在讲道中,主礼更注重地是今天的庆节的意义.且结合了获得学位只是人生进程的开始,劝勉在座获学位者及参礼者,应效法圣母的信赖.依靠天主的许诺而生活.学位只是过去一段学业生活的果实,但并不意味着结束.
弥撒后便是毕业典礼.学生他获得了高分,但由于他是位外国人,学校不可能将最高奖给他,故只有屈居于次了.学生自然心中有些不甘,但我认为,真正不在于外在的表彰,而更在于我们自身学到了些什么.你能够从中学到东西,学位及外在的一切荣誉又能表明什么呢?倒不如放下来得自在.由于他的家人不在,我原想充当一下他的家人,但后细想这样不妥.因为,他现身为修会会士,亦蒙受修会培育方有今天,应该由修会神父作其家人代表.这才为妥当.
毕业典礼后,紧接着就是拍照,这为他而言是相当重要的事.我也照了一些,愿与大家分享我学生的喜乐.





午饭后,我们就赶紧回.

2009年3月17日星期二

把握

这些天,我在逗一位弟兄,可以说,我是怀好心,好意逗他,让他做一点点个人的反省.的确,我们需要很多时间对自己的生活处事进行一系列的反省."吾日三省吾身!"这是中国文化中拥有相等对于圣经的<论语>中所用的言语.虽然只注重于为人处世的原则,但亦不免令人想起了"下学而上达"的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学会反省自身的优缺点,学会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是相当重要且富有意义的课题.某位哲学家(我记不清楚名字)就曾很有意义地提及"最大的学问就在于了解你自己".真是如此.我虽然逗那位弟兄反省他自身,但说实话,其实也是在挑战我自己.因为我更需要作一系列的自我反省.
学会自我反省,才能更深切地认知自己.由此也不得不令我想起在香港的日子,我真切地发觉自己已有所改变,但这种改变仍是不足,或更可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反省,把握,放下,拾起.这或许就是我所要步行走过得路.哈哈!

2009年3月5日星期四

随想

好久没有更新自己的博客了.这段时间,真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总有许多的事压着那里要做,好像永远也做不完似得.或许生活就是如此这般;或许还是心境的问题.每天看看世界发生的事情,以及国内大事,无不有种感慨产生于心,为何会这样?为何会那样?为何世界会如此?总有那么多的为何?上至老者,下到刚出世的婴儿.人类本来就应该有一个"家",但人却将这个家变得分裂与敌对.
主耶稣曾说"用心神及真理朝拜父",回顾之余,我们的教会在许多时候还未能做到.行礼注重完成礼规,而生活见证更几乎没有.前天坐城铁去一座修女院拿订制的白衣,看看路边那么多的穷人.心中的感受,真不知道该怎样表达.为何有少部份人能拥有大部份的资源,而大部份人则拥有小部分呢?是社会分工不同么?还是注定如此."跑马一生天生成,大千世界观不尽"这是我这段时间看台剧济公的开场白.有时想想有道理,有时想想则没有.因为"人"位于天地间,本就拥有一份地位.所谓"天地人"三才,道出了为人处世所应做得.天地在人前,人在人中.这是相当富有意义的排序.中国人本有"天"观,亦对"地"有则,更对"人"有"仁".我不能说,中国文化就是儒家文化,但实不能否认得是,儒家文化的确很深地影响到了中国文化.这是不争的事实.回观礼仪与生活,我们不是在庆典中,藉着圣神的德能,随同基督一起呈奉上祭礼,但同样在礼仪中,天父藉着基督,因着圣神的德能给予我们他的至爱之恩--基督体血.为我而言,可以说那是"天"的部份.但人与地的部份在哪?礼仪庆典中的确有,互祝兄弟的平安,共领同一份体血,共享同一救恩.而地,我们是将大地的出产,以及我们劳动的成果---面饼及酒呈献于天主台前.但礼仪应该是有伸展性的,尤其是感恩圣事,本就应该伸展到实际的生活见证中.这是另一"弥撒",基督徒的生活应该是随着基督,伴着圣神的指引,达至天地人共融的境遇.这是教会的使命,是礼仪的完满,亦是基督徒成圣的捷径.

2009年2月24日星期二

暖春(二)

今天下午,午休后,走下楼去,与我一起的弟兄见我,他知道我是要准备继续看"暖春"了.这真是一部感人的电视剧.我亦无法形容,一个小小的村镇居民,为主人公"小花"而改变.她以自己的爱心去照顾着收留她的一家人.虽然刚开始一切都那样的不顺利,来自许多方面的阻碍,令她不知多少次伤心流泪,但是一切均以她自己对收留她的"爷爷"的信托,而平静过渡.在最后,当村长讲隐着三十年的秘密时,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了.我真得无法控制住我自己了.流浪于外,失去双亲,曾经一度无人照顾,晕死街头的七岁小孩, 终于找到了她的"家".上次,赴港,亦让我有归家的感受.一切都看似那样的亲切.回想数年前的赴港,有时觉得自己太不成熟了.身处异乡的我,深深有着类同"小花"的感受.但她却比我来得苦多了.她能走出,而我....不如她呀!!!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反省一些事.这或许就是生活吧!活在世界上,所要面对的事,可真多.不过感谢天主,一切均能顺利地过渡.今年七月,就是我来此三年的纪念了.弹指三年就这样过去,而自己的学位课程还未能得以完成.想想看自己是付出了努力,也无愧于自己的良心.父母常教导我,做人应该无愧于自己的良心.来此这么久,反省诸遭,我可以说,我无愧于自己的良知.虽然我曾经对某些事,或某些人表示非常地不友善,或语重伤人,但事后,我想他或她都能够理解我的心.有人苦苦寻爱,却总未得果;有人不想寻求,却已在眼前.所以,世事真得难料.对一些人,一些事,我真得觉得,我是有限的,还是天主圣意来得伟大.暖春,这一部电视剧,令我更看到了自我的不足.经历过风雨才能见彩虹,但又有多少人在风雨中倒下呢?

2009年2月23日星期一

the question about Novena

在这的教会很奇怪,尤其在礼仪方面,有时真得搞不清楚.很多的九日敬礼,而这些九日敬礼的地位,往往比弥撒还来得重要.这段时间,在这修院中,为了纪念苦难会的一位圣加俾尔的小圣人,他死时才只有二十四岁,在苦难会中是相当出名的.为了纪念他,他们每天在弥撒的领圣体后经后,加念他们所编订的,由修会专用的九日敬礼.作为弥撒而言,我深觉得,将九日敬礼加插到弥撒的某一部份,实在是一种很不合适的作法.亦失去了九日敬礼的意义.

(此画名为"天国婚宴"作者孙莉纳修女,花了很长的时间设计,动手,绘画.她所付出的,应该得以尊重.倘若大家愿意参看作者其它的画卷,可以进入她的博客,但请不要复制任何图像,因为原作者只是愿意与大家分享她的喜乐,我们在观赏之余,应该对其所付出而得到的成果,加以保护及尊重.)

弥撒,(感恩祭宴)是我们教会的礼仪重中之重.其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某一位圣人的敬礼加插其中,我不免要问,这弥撒的主要意向是什么?不管是在领圣体后经后,或是在降福派遣礼之前,这仍是属于弥撒中的某个部份.的确,依照现行礼规,在领圣体后经后,派遣礼前,堂区主任可就堂区的一些事作宣布或一份简短的报告之类.但并不是要加入另外一个祈祷文.因为在作堂区报告时,是让信友们知道堂区的近况,了解整个堂区的天主子民,当前需要预备与准备的.相当合理.但把这段时间改为九日敬礼,我个人私下觉得很不合适.信友可以在弥撒前或后,倘若他们愿意的话,可以举行九日敬礼,但没有必要将其插在弥撒中.无论哪位先圣诸贤,我想没有比好好地在生活中作见证来得重要.九日敬礼是一份热心敬礼,将其放在弥撒中,有点不伦不累的感觉.虽提及数次,但亦无法,毕竟居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另一方面,就九日敬礼的布置,小堂里圣人像搞得非常显眼,且以鲜花草相围绕.高出祭台许多,我不明白他们想干什么?哪一个放在更主要的位置.而且亦会让坐于右面的信友,难于见到司铎在祭台上所举行的"天人之宴".我还是拍照片,以作例证吧!

2009年2月22日星期日

教宗主教之名

上午,由于修院小堂没有弥撒,故我与我的弟兄一起去参加在堂区的弥撒.读经,福音,以及准备祭品....在感恩经中,突然司铎这样祈祷:"Lord, remember your church throughout the world, make us grow in love together with Benedict XVI, our Pope, Resdow, our bishop, Rev. Fr.XXX our parish priest and all the clergy and ministies"教宗,主教的名字,乃是一个共融的表达.在感恩经中提及教宗,主教的名字,表达出我们在这堂区所举行的感恩祭典,是与主教及教会首牧教宗所举行的感恩庆典相联.司铎,无论是堂区司铎或是堂区助理司铎,他们均是主教的助手,以牧养天主子民.其实在感恩经中,clergy一语已经完全表达出了司铎,执事,再加上一些平信徒的职务.我真得不搞不清楚,这位主礼神父在想些什么?
他可能想他现在所举行弥撒的堂区,是一位本堂神父的.但本堂,不是"笨堂"或"地主",他应该是主教下司铎团中的一员,他拥有与其他司铎同样的神职,即是分享了主教的司祭职务,在某一堂区帮助主教进行管理以及牧放天主子民.所以在感恩经中,本堂神父名字便不应该出现.我不清楚主礼神父为何这样子做,难不成为了"讨好"那位看似拥有大权的本堂么?

2009年2月18日星期三

暖春

这是一部电视剧的名字.昨天下午,原本让一位弟兄打我手机,以叫醒我继续我的报告写作,但他却忘记了,睡到下午三点多方起.近来一直在吃药,迷迷糊糊的,什么也干不了!索性,还是看一会电视,喝些茶水清醒一下吧.到了楼下,正好没有人在电视前,先看会儿英文台,没有什么好看的电影,看看中文台怎样?正在上演着暖春. 片中的主人公,小花,自小便失去了父母,连养她成长五六年的奶奶亦丢下她而早早逝去.她被人领养,却不能够得到应有的待遇.别人丢下,不要的饼干,她都无法拾起来吃.还要受养母的一顿痛打.小小年纪的她,只有在深更半夜离家出走,归后饿晕于路旁,被一青年拾回,但青年的母亲,说什么也不让小花入住,无奈之余,只有让那村中最贫困的老农民背回家.而老人年已古稀,家中独子亦对他的作为,无法理解,便与媳妇一起回到亲家家中住.老人苦劝无果,反受讽刺,故只得与小花相依为命.
看看这一幕幕,工,虽然这是一部电视剧,但我相信,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应该很多很多.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失下."下岗"其实就是失业.没有一份合理的收入,令许多家庭无法维持生计.农民工返回到农村,又无地可种.怎样活呀? 而有些人也趁着这一机遇而拥有一片天空.在中国,经济发展这么多年,真正给人们带来了什么?生活富裕,却有更多的贫困者流落街头;丰衣足食,却有更多的小偷;诚信忠厚,到处都可以看到不合格的产品,及一些伤天害理的事发生.连可怜的婴儿都无法幸免.经济发展,带来的却是无道德良心的生活.试问,这与片中那些袖手旁观者又有什么两样呢?还更不如他们,至少他们不会害人. 前段时间,奶粉事件,就是一个警醒,这样一个社会,所欠缺的,却是我们所需要的----良心.古人亦常说:"天作孽,尤可为;自作孽,不可活".人将自己的同胞整下去,他所得到的,却是别人所含泪牺牲的.在同感小花处境之余,更让我看到了社会的不公与残酷.在这样的中国环境中,便需要一份来自基督的训息.但其处境亦不容乐观.

2009年2月16日星期一

reflection


终于将那本"Mystagogy"读完了.看看书的封面,就让我想起罗神父,记起在香港的那天下午,为了这本书,我在他的图书室中,找了许久.感谢神父的慷慨相送.透过读这本书,令我好像从井底跳出来的"蛙"一般,明白了许多.前些天,教授让我们作一点本地化礼仪的尝试,除了参看自己礼仪启蒙老师----陈继容教授的文章外,更藉着罗神父及姚神父的建议进行一番反省."本地化"并不容易,更不是随随便便改动一些就可以作为本地化了.那是需要一段艰辛的"孕育"过程.在参看现行于中国的礼典时,我们发现,在很多地方,中国教会所注重的是"数"而不是"质", 成人入门圣事的准备,可以说真正落实成套落实下来的,几乎没有.信仰培育是问题,陪伴信仰培育的导师是问题,信友参与培育及自身再培育是问题,我的天,问题丛丛.看到道明神父的博客,不断地讲述弥撒,这是他的"心声",一系列的问题,只有藉着一点点地奉献来寻求实现.难得!昨天开始看一本新书,其中有一句话深深打动着我:Liturgy is the environment that makes possible in this world an experience of its destiny and call to be the new Jerusalem, the holy city. Our communication in such symbols is so deep that it forms us from inside out, rather than vice versa. From a change of heart, rather than from coercion or authority or applied answers. The liturgy is indeed the primary and indispensable source of the true christian spirit.礼仪是基督徒真正的精神.
培育信友,慕道者,一个环节不可少,就是礼仪的培育.从礼仪中获得"心的改变""一份经验",从而令礼仪活生生.大陆教会面临的困难,基根本仍在于培育的问题,导师培育的问题,以及一些其它的问题.教会的共融团结,应该令本地教会在外人前彰显出我们是"圣城耶路撒冷",但相当地可惜,离此目标还相距甚远,环顾之余,不由想起,自己乃中国教会一员,亦应多加努力,将来尽己力而奉献.

2009年2月15日星期日

分享


这段时间一直没法更新自己的博客.因为我深深为一种想法所扰.那就是,我应该抽更多的时间读书.弹指一算,一天天平淡地过,真正读得书,我是说全部通读的,却没有几本.看看书架上放着的书,我不由地向它们说声"对不起!"是故,就一直在读一些关于"Mystagogy"的书,以及参看香港邮来的法文资料.有人劝我应该在博客上发表一些关于礼仪的资料.或者自己的想法.我想我的同学周道明神父以及其他诸位对此深有研究的人,均在他们的博客中发表了他们对于礼仪的想法,见解,也可以说,是相当不错的.我还更喜欢将自己生活所见所闻来分享.其实细想想,礼仪真正得以落实,不仅仅是在礼节,更是在生活.这也是那本有关释奥一书中,作者所强调的.生活,礼仪,信仰,本来就是互相依存.礼仪的本质本来就应该是将信仰与生活结合起来.分享生活,并藉着分享而获得更丰富的生命,这就是礼的一部份.中国人不是很崇尚"礼"只是后来变成了人际间的礼,而慢慢忽视了人与天的礼.在商周时期,礼是与天,与人相关的.只有到了后期,才浅浅,才将事天,与人际之礼分开.本来的礼,一分为二.相较之下,不由从中发现出一些端倪来.
过于注重礼节中的礼,而忽视生活中的礼,那是一种缺乏.天人之际,人人相处,这是完美的礼.这也是为何教父们,不怕辛苦地,运用所谓的"typology"去诠释礼仪中所举行的一切.尤其是对圣洗圣事,让信友们不仅仅是明白,更是经验,而成为信仰生活中的一部份.礼仪挑战我们的生活,生活完满礼仪中所接受的.我很欣赏罗神父的博客.不仅仅有"礼"亦有生活.他的分享就是一份礼.不仅仅是生活的礼,亦是教会礼仪中的礼.那是"美".

2009年2月4日星期三

牺牲(二)就是向爱进发.

我看到在佛洛姆的书中,他引用了一句诗,很令我深思.我现摘录于下:
实则,爱者永未寻求所爱者而不被所爱者寻求,
当爱的闪电穿透此心,要知彼心亦有爱.
当对神的爱充盈你心,无可置疑神对你有爱.
一只手没有另一只手相应,永远没有声响.
这段时间,一些来自于自己学生的问题,令我深焦.作为曾是他们的老师的我,因为我挂心其中一位的圣召.上次他与我聊天提到司铎圣召,他觉得他以前所做的选择是错误的.我的回应是,既然你现在还不是司铎或执事,且只是位哲学生,你可以自由地选择离开.但问题又来了.他的父母亲希望他能成为一名司铎.他所在的处境我能理解.父母的处境的确也不容易.他深爱着父母,不想让父母伤心.为我而言,我了解他的心思,亦了解他想对我说得.对方在流着泪说话,虽然透过视频,未能看清楚,但他是在哭着说着他的心情.曾经的选择,现在变成了一份负担.我说你得学会承受压力.尽心尽力与父母亲谈,因为你是他们的小孩.你的姐妹及兄长都可以给你一点意见,但主要还在于你自己.修道本来是件开心的事,如果这样不开心,趁现在还未受祝圣为执事或神父,就及早离开吧! 这不仅为教会,亦为你自己负责.其实,诚如圣女小德兰所理解的"圣召就是爱",不仅仅是爱天主,亦是爱周遭的一切.有人告诉我,他爱他所爱得! 其实他所爱的,只是他所想的.其实每个人的独特性都不一样的.爱一个人,不是爱他所是,或所将是,而是爱他,他是个人.是在我们面前的那一位.
对天主的爱,亦是如此.虽然天主无法看到,但我们内心如有对他诚挚的爱,我们会"经验"得到.这份经验,不在于你死守着你的房间中冥想,而更在于你对生活周遭的体验.天主常会透过某些人或某些事,向你提出召唤.就拿我自己而言,美国老神父的表样,及关心,为我而言,那是一份召唤.我对我的学生说,看看周围的人,不要作一只只顾自己的"井底蛙".诚如去年由日本来的深山厚子修女对我说得,尝试由周遭的人,地,事物中,去体验天主.创造工程,是一部"大圣经",所得到的启示,是很实实在在,且清楚可见的.
圣召亦是一份爱的经验.学习如何去爱,这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往往以"我"作为中心,而心中没有一丝的平安,因为"我"永远无法面对一切."我"将永远令我们封闭我们自己.而不为他人所开放.这是相当,相当的错误.有些人,会因为我而"吊心"(将心悬吊起来,有些风吹草动,哪怕一点点的声响,就会紧张而害怕,这是一种心病.)
我仍不断地为我的学生们祈祷.我了解其中一些所面临的处境,他们也愿意与我分享他们的困难.虽然我没法做些什么为他们,但他们所要求的,仅仅是我的代祷与祝福.我想这将是奉献我最好的给他们了.我爱他们,并不是因为他们是我的学生,虽然这是一方面的原因,而更因为,他们是天主所爱的一批青年.这些经历,将会令他们成长.感叹,焦心之余,我仍感谢天主!为我自己,为他们,感谢天主!
看清自己,才能学习牺牲,为他人,为天主.<爱的艺术>,我相信已不在是"艺术",而是可以体验到的"生活".

2009年2月1日星期日

牺牲(一)

上午弥撒后,马上准备洗衣服.但可惜得很,洗衣机坏了.算了.用手洗吧! 洗衣过程中,想到了许多。或许自己本来就是一个想思考的人吧。昨晚透过QQ与自己的一位学生谈及爱。他问及爱是否只是一份感同身受,一份倾注,一份专注,一份分享。在谈论的过程中,我说,爱也是牺牲。便举了雷鸣远神父的金玉良言“全牺牲,真爱人,常喜乐”细细看类如中国传统《三字经》的九字,可以看到其中所表达的层次性。牺牲,爱人,喜乐。回想在与菲籍神父同桌共食时,自己兄弟的表现。我心是为一震。何谓“牺牲”,如何谈论它,便映于脑海。刚好洗衣机的“牺牲”,令我更藉物生思。不由自主地想了许多。牺牲,人们都不愿意谈的词。因为它意谓着难过,意谓着舍弃自己所想,所喜,所好。昨晚我在看《三字经》,当我读及“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床,孝於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於长,宜先知。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令我想了许多,我将它摘录下来,与在菲的弟兄分享。
有人常说,难得是母爱。当母亲对子女奉献出爱的时,她是在“痛”。记得小时,得重病进医院,父亲在家忙碌准备一切住院所需,母亲在旁不断打热水,为我擦去因“疼痛”所冒留的冷汗。一面安慰我,不要怕,一面不停地寻问医生究竟何故?她的心焦,可想而知。小时,我便失去了哥哥。这为我母亲而言,是个很沉重地打击。后来还不时提及我的哥哥。但到现在为止,我父亦没有告诉她,我哥的小墓在哪里?话题还原,在院小住就是两周,母亲寸步未离,我一旦有疼痛,就见母亲眼睛红。当时我不太理解,为何眼红。就说她的眼像小白兔。慢慢才知道,当我痛得叫时,她在流泪。两周在医院,主治医生乃至于副院长均不知何因起病?只知有炎症,具体在哪,不知道。母亲每日焦虑相问,仍无结果。她担心。当圣堂修女来看我时,她请修女将一点钱转予神父,请神父为我举行求恩弥撒。当时家境并不好。修女亦没有收纳。只是说会好的。放心!!母爱是份牺牲。学会牺牲,才是真正开始学爱,学着爱对方,为对方着想,空虚自我,那喜乐,平安就能常随。看看三字经中所载的黄香,他九岁,为了不让年老的父母着凉,以身暖被窝,以便父母安睡。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份牺牲。子女对父母,亦应当负有牺牲。
打中文字不便,愿藉下次再分享。希望大家能留言并给予博客修改建议。谢谢!

2009年1月27日星期二

爱在礼仪行动中

爱在礼仪行动中.在春节前,我看到罗神父的博客更新,其中他将他爱教会礼仪庆典的心,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亦为我们指出修学礼仪的途径以及所应具有的学养.学习礼仪远不只是看了几本礼书,或者是看了一些相关的礼仪神学的研究书籍,就可以将自己列入于"礼仪专家"的行列.愚人我,在菲国进修礼仪,越发感受到,礼仪寻求的,不是一个外在的"规范",但这并不是意味着礼规不重要,无须重视,因为礼规是举行礼仪中最为基本的要素.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但礼规所要达到的,往往不是礼规的表面,而更应该是深入,而这份深入,在于人的参与,以及天主的参与.诚如罗神父所论及的,是"天人共庆"的时刻.
今天上午,我有机会,亦有时间好好地静下心来,想想圣周的安排.因为圣周,为我们这些游子而言,是相当重要的时刻,怎样过好一个圣周,怎样让自己的心贴近基督的心?怎样藉着礼仪庆典与基督一起同死,同埋,同复活? 我希盼可以再赴港,因为此次圣诞节的经历,令我难以忘记.尤其是在罗神父堂区的子夜弥撒庆典中.
我真真正正地在服务祭台时,让我感受到,原来,我是降生奥迹的一部份.那大大的一面放在圣马槽后的镜子,让我自己,以及每一位前来朝拜圣婴的信友,"拉近"到降生奥迹中.令这份降奥迹,不仅只是在过去,亦在现在,此时此地.原来,一切都是这样的美妙,原来圣道礼可以这样举行,当我在读福音时,念到某处,小孩们就举起小圣婴游行.而主礼神父更抱着小孩一起游行,这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圣婴降生成人,我们应该以赤子童心去欢迎他.这一份的的确确在礼仪中"发生"且成为一份经验.另一方面,亦让我感受到,原来,准备饼酒礼可以这样进行.奉献礼物予那些需要的人,将自己的奉献纳入到基督爱世人的奉献中.打销自我为中心的围篱,而能够,"跳跃"到另一个更广阔的天空下,一份充满彼此相爱氛围的天空下.这是奉献礼.不再是金钱,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所需物.放在马槽前,就像当年三王献礼般,留在基督前.当代的基督在哪呢?不就是在那些不断向我们招唤着帮助的人身上么!!!
一份美好的经验,可以改变一个人对礼仪的看法.我相当地高兴,天主能让我拥有这样一份经验,令我从中体味到许多."在地若天"这是礼仪经验的最高峰.每每在此看到一些不沦不类的东西,尤其是在礼仪庆典中,我就觉得"心疼",礼仪怎可成为这样?我不想作对比,更不想再向以前那样天真去提出我的建议.面对一些根本无视我们为平辈的兄弟姐妹的人,我更无法完全表达出我的看法.与其令他人不开心,倒不如让自己忍耐这一切.清晨,我真得反省了许多.我给自己说,在这里,我是位客人.我不会再提任何有关礼仪的建议了.不要再与我谈什么高深的理论神学,因为,与其高深的研究,倒不如用礼仪将它"看似浅出"的表达.我为自己写一句话:"爱在礼仪行动中."是"行动"就不只是"理论"了.什么圣职不为礼服所束缚?什么我是神父,难不成我不懂?什么礼仪无所好学?我也只能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