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与一位弟兄一起去了电脑店,为得是帮他选购一款合他心意的电脑。说来话长,由于自己曾在一所电脑网络学校,学过半年多的电脑,没想到到这儿,才真正派上用场了。我选电脑的原则,首要看配置,其次看出产地,最后才考虑到价钱与模式。昨天那款电脑,不能说是最好的配置,出产地是原产,价钱一般,模式去年十月左右的。所以整体而言,那款机子算是一般中等而己。但问题是他不喜欢那款电脑的外边,因为是红色。其实那红色外边,只是为了增加一点色度而己,并无其它用处。我坦心相告,这款电脑为你的学习已经相当足够了,就配置而言,你是学神学研究,与一般图片处理,这款电脑已足够,又不是进行什么三维动画制作,是故无须太好的配置。后来,我们还是买下了那款电脑。话归回来,其实人生亦有相当的选择。透过小小选购事件看到两个完全不同性格的人的特质。或许我所注重点是电脑真正内在的实用以及内心的配置,而他所注重的是外表的色彩。这或许与他根本没有好好学过电脑关系。有些电脑看上去外表一般,但却能够经历风霜而不坏,有些电脑用不到几年却问题重重。外表可以改变,但内在机蕊才是最为主要的。但为人往往注重外表大方而忽视其“内蕊”的“货真价实”。
回到家后,我已经觉得身心疲惫不堪。看来真得是太累了。这些天来,许多琐事烦身。一个结束一个又来。经验的累积让我从中学到不少,但亦让我感受到自己是在透支。中午未能好好休息,一天跑来跑去奔波。心中是喜乐的。因为帮助别人,亦能从帮助中获得喜乐。但身体的疲惫不堪亦难免。尽人事,听天命。这是古人的智慧。将一切,无论喜乐与疲惫全部交托吧,当有一天转身来看,亦无悔于此身。看看一代流行歌手迈克尔,据其保姆言,在其死前,已临近绝望。我想他的内心可能未必充满我现在所拥有的。这是他愿意尽快走完人生的想法的缘由。学会交托,我得到了根;学会帮助,我得到了喜乐,学会尽力,我得到了经验;学会听天命,我获得了无悔和自我。
2009年6月30日星期二
2009年6月29日星期一
六月二十八,常年期第十三主日
今天心情不是很舒服,昨晚就觉得老是右心房中有些怪异,说不上来,好像有个东西塞着一样,翻来覆去睡不着,人都好像要断气了一样。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凌晨两点钟,方合上眼一会,早上五点十三分,又得起床。可能一连两天来的处理一些琐事,令我的身体觉得无比的劳累。人,我觉得自己是越来越不如以前了。一些事后总觉得很累人。
六点三十分,参与堂区弥撒。今天是两位波兰籍的神父弥撒,均来自于救世主会。老的那位是圣经神学的博士,而另一位则是哲学博士。主礼者是那位年轻的神父。在讲道中,他尝试与福音讯息接轨,以激发信仰,不要怕为主线,讲了一篇相当不错的道理。他的专业是哲学,他的道理自然就很富有条理性,一点一点,其中,他虽然没说什么小点,但听者一听就会明白有几小点。弥撒中,我特意选择从主礼者处领受圣体。因为堂区教友不少,所以一般在圣体柜中均有昨晚弥撒中所祝圣的圣体。其实,那存于圣体柜中的圣体,是用于给一些急需的病人。但堂区往往均将圣体柜的圣体请出分送予信友。但依据弥撒经书的要求,最好是领受那台弥撒中所祝圣的圣体。因为是一份盟约的宴。这就要求在准备面饼时一定要有足够。而不是“寄托”于圣体柜。
下午一点半,与一位弟兄相约于一餐馆讨论有关我家乡教区的事。近段时间,家乡教区各地均准备要兴建设圣堂,但有些地方,我觉得没有什么必要。本来教区信友就不多,且这几年来,信友的增加是成问题的。教区对培育一方面,曾经相当重视过,但效果不大。究其根由,不是讲者不足或准备不充分,而是有许多来自于客观问题的存在。比如,彼此在准备课程时,缺少相应的连贯性,独立性相当强,而信友接受力也估计得过高,乃至于,信友只注重表面,而完全忽视了“消化”他们所接受的。另一方面,教区在培育信友的投入不大。当然讲者方,准备亦相当不足。不是所有的神父都能讲或都会讲课的。授课等似分工,这样的效果会怎样好呢?准备严重不足,且每年所留下的资料亦没有经过相当合理的保存,虽然连续几年办班,却不能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一点,即是说缺少应有的反思。谈及盖堂,我觉得首要是教友的信仰素质,那才是真正的堂区。只注重一个建筑物,再漂亮再好,均只是个死物。要让信友变成“活石”那样才是富有意义的“church”。我不反对盖堂区,但有些地方实属没有必要。神父的牧灵工作不能用建堂来证明,那是极大的错误与偏差。
一谈就是几小时,该回家了。回去好好休息下,身累,心累了!
2009年6月22日星期一
反省
由于写论文的缘故,令我不得不翻阅一些中文书籍。这些书籍虽不算是什么经典,但却为我的论文写作很是帮助。也不由令我反思许多。尤其是人的价值在哪?记得以前看过一些相关人生课题的书籍,尤其是在人生哲学方面。现任辅大校长黎建球教授,以及已退休的邬昆如教授,对于人生的哲学反省却有过专著。但却有异曲同工之效。自己曾经接触过许多青年,包括现在,有时仍会在上网时,向我提出一些青年的问题。无论是性爱,还是生活,无论是工作,还是休闲,无论是学业,还是游玩,乃至他们非常内在的感受,均很愿意与我分享。自然,我的专业并不是青年辅导,但有许多青年对我说,看了我的电邮后,他们知道了一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其实,人的价值,除了其自身存在的必要价值外,另一方面,价值体系的建立则在于自己对他人的关系。这是相当重要的课题。记得自己曾经读过一本法国礼仪学者的书中,他就将作为基督徒的人生观划分为:学识,指的是神学以及一系列信仰的培育;礼仪,将所学来的神学,以身体语言,由心而发地,偕同基督,天人唯一中保,藉着圣神的德能,连同整个礼仪会众,参与光荣天主的行列,从而加入救恩的行列;生活,指伦理化的生活,让生活成为见证。由其看出,其实神学研究只是基础,而神学思想不仅只是思想,它必须被实践在对天主,对他人的礼仪与生活中。这是两个幅度,但对天主,与对他人的幅度,本身又具有内在的联系,而这份联系便是见证,让在礼仪中所领受的,成为基督徒生活的泉源与高峰。这亦是礼仪宪章所一直强调的,更是礼仪改革所提倡的中心所在。参加礼仪庆典,面对生活周遭,是基督徒生活的定向,而学识的深入认知,则让我们更清楚明白我们自身的意义价值,这是理论基础,而实践就在于另外两个幅度。所以,有时有人对我说,学礼仪不就是学一些礼节吗?到现在为止,还不只一位在外留学的神父这样对我说,我只能一笑置之,将礼仪想成礼节,其根源在哪,是未曾好好体味一下我们的信仰内质在哪?
将礼仪视为礼节。或许是受以往礼仪礼规化的影响,但更是对礼仪作为基督徒生活的泉源与高峰的误解,不难看到,许多在礼仪上的偏差,实质上却是对神学反思的偏差。每每看到这些,我总有一点心疼的感受。本来是成为体系的,整合整个基督徒人生的体系,却这样地分离,有时真是痛心。神学反思永不可独立于礼仪与基督化的生活。礼仪与基督化的生活亦离不开神学性的反思。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勉进的。人为人的价值之一,就是能站立于天主前,以及站在人前。所谓站立,便是崇敬上主,以及施爱众人。诚如中国文化的精神般,无外乎含括于礼记大学篇中的那几个词:亲亲,仁民,爱物,还有一点,敬天。敬天放在最后,因为是由前三者而来的。可以说是高峰,不能一味敬天,而失去了亲亲,仁民,爱物。一如神学向度,中国文化的向度,亦给我们相当大地扶助理解教会神学的向度以及内在的关系。
2009年6月20日星期六
欢送会
今天晚上,副院长带着我与另一位弟兄以及一位灵医会的中国神父一起去参加王神父的欢送礼。王神父曾经在此住过两年,后由于他的论文的问题,令他一直在搬迁,最后便在那堂区中成为一名客神父。依据本堂神父对他的评价,他是一位很简朴的人。的确这样,以前每次他约我们出去时,总是身着相当简朴。他是一位富于爱心及热心的司铎,牧者。更是一位福传者。是呀!当一名司铎,就是一名福音的宣讲者,以及见证者。
眼见为实,在他宣讲道理时,由于当地教友大都不太懂英文,所以所有的道理全部用幻灯片的形式打出来,这样教友既使听不懂也可以看得明白。难怪神父每每说他很忙。现在我知道,他需要用幻灯片来准备他的道理。先写好自己的道理,然后将道理制成幻灯片。
弥撒后,我们开始简短的欢送会,在欢送会上,与他一样的是客神父的一位神父,给予王神父的牧灵及灵修生活很大的评价。一位热心的司铎与牧者。本堂神父亦从怎样与王神父认识以及后来怎样让他居住在堂区当客神父的历史反思中,去看这位神父。苦学四年终于有所成就。拿到了教会史的硕士,诚如他所说,在菲律宾与信友在一起的经验,以及与苦难会修士,神父们在一起的经验,将成为他永久的美好的回忆。希望王神父一路走好。亦希望将来在他的教区中,能够学以致用。以历史为借鉴,以实际牧灵为根基,以拯救人灵为使命,尽好一位牧者的使命。诚如香港神父常说的,为一切人,成为一切。回顾之余,我亦为我的教区现况奉上自己的祈祷。
2009年6月15日星期一
小聚
清晨起身,便开始拜读著名礼仪学者安浩鹏(Fr.Ansar J.Chupungco)的书,真是本不易多得的好书.读起来,心中觉有阵阵温暖.安神父曾教授我们礼仪神学,真是位相当了不起的学者.更写了许多文章谈及各相关的礼仪主题,每一年还与马尼拉教区的礼仪委员会合作,针对不同的礼仪课程,举行研讨会.去年我参加了,今年亦没有错过.
九点,一阵响雷打乱了我的思绪.下起大雨,但我却有约,我还是要出门的.但雨太大了.还是略等一会再说吧.十点十五分,雨停了.出发.来到指定的堂区,已经十一点十分.这是座明供圣体的堂区,许多信友路过此地,均来此小憩,陪伴圣体,祈祷恩佑.我亦加入其中.整整三十分钟.而后钟声大响,开始要念三钟经了.然后便是十二点十五的弥撒.我得离开.还是在庭院中等着兄弟,朋友吧.见到他们,心中很开心,这些日,忙着写论文,很难有机会在一起谈谈.找到地方坐下进午餐,我们便开始畅谈我们各自的生活,以及一些学业方面的事宜分享.好享受这份兄弟朋友团聚之乐.我亦提及了安浩鹏神父的那本书.真希望能获得他本人的同意,而将该书译为中文.但那是份很花时间的事.但这是一本可读性高的,有关礼仪本地化的书.难怪另一位著名的耶稣会礼仪学者,在其书中称誉,安浩鹏神父是礼仪本地化的"代父".他著了三本一系列的书,最早是<文化适应>,<未来的礼仪>,以及这本<礼仪本地化>.这三本书,犹如三部曲,将礼仪本地化所应具有的方法及所应把握的原则,很清晰地展示,并结合于一些实例,将这些方法及原则,更落实于实处.书中,不仅仅是引用文献,更用实例来注释,是相当不错的书籍.
我们的话题一开,便是投入其中.分享生活.三点半了.我们该回了.到家后,我的脑海中,仍回荡着分享的言辞.实在富有启发.分享生活周遭,实有益于我们看清前路漫长,并予信心走完.
九点,一阵响雷打乱了我的思绪.下起大雨,但我却有约,我还是要出门的.但雨太大了.还是略等一会再说吧.十点十五分,雨停了.出发.来到指定的堂区,已经十一点十分.这是座明供圣体的堂区,许多信友路过此地,均来此小憩,陪伴圣体,祈祷恩佑.我亦加入其中.整整三十分钟.而后钟声大响,开始要念三钟经了.然后便是十二点十五的弥撒.我得离开.还是在庭院中等着兄弟,朋友吧.见到他们,心中很开心,这些日,忙着写论文,很难有机会在一起谈谈.找到地方坐下进午餐,我们便开始畅谈我们各自的生活,以及一些学业方面的事宜分享.好享受这份兄弟朋友团聚之乐.我亦提及了安浩鹏神父的那本书.真希望能获得他本人的同意,而将该书译为中文.但那是份很花时间的事.但这是一本可读性高的,有关礼仪本地化的书.难怪另一位著名的耶稣会礼仪学者,在其书中称誉,安浩鹏神父是礼仪本地化的"代父".他著了三本一系列的书,最早是<文化适应>,<未来的礼仪>,以及这本<礼仪本地化>.这三本书,犹如三部曲,将礼仪本地化所应具有的方法及所应把握的原则,很清晰地展示,并结合于一些实例,将这些方法及原则,更落实于实处.书中,不仅仅是引用文献,更用实例来注释,是相当不错的书籍.
我们的话题一开,便是投入其中.分享生活.三点半了.我们该回了.到家后,我的脑海中,仍回荡着分享的言辞.实在富有启发.分享生活周遭,实有益于我们看清前路漫长,并予信心走完.
2009年6月11日星期四
《我的青春谁作主》,观后感
前些天,与一位司铎一起赴菲律宾的中国城吃碗汤面。有近一个月没有吃到像似中国味的汤面了。在菲生活弹指一算已近三年了,但真正能吃上有中国风味的食物,真是少之又少。许多餐馆打着中国菜的名,却逐渐“本地化”了。
饭后,我有兴趣地看了看卖光盘的地方,因为那位神父,除正常的祈祷,学习外,还是位影迷。大部份的电影,想必他早已看过了。在浏览余,我发现了这部电视剧光盘。它的标题一下就吸引了我。回顾以往在家乡,每每遇到许多青年问题,亦曾就此向一些有经验的长上请教,由于环境不同,所面对的对象不同,但青年问题是不容乐观。香港的神父,亦对此相当注重。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开发,现代青年问题亦趋向复杂与刺手。
这部电视剧讲述了三位年青女孩,与三位母亲间的生活。说来也有趣,电视剧中的母亲将以富有的生活经验而自居,她们真是现实社会中的女强人。而她们的女儿们更以自由发展个性为主。由此,便不由得我们看到,他们间存在着的问题。三位女青年,为了她们所想往的,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她们的母亲的观点亦与她们格格不入。怎样将父母的生活经验以及自己的个性结合,就成了这部电视剧的主旨。就另一方面而言,这部电视剧所反映的,是当代,尤其在中国大陆,青年与父母间的隔阂。怎样融合此两者,亦是建筑和谐家庭,以及促进青年心身灵发展的要素。我想这是一部可以借鉴的电视剧。当然一味的冲动,而忽视长上经验,亦势必令人走许多弯路。是故,面对青年问题,所要做怎样让他们意识到整合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亦要让家庭父母意识到子女们的个性,给予适合的培育。子女是上天的恩赐,父母是要让这恩赐发出其来自于天主的光荣!!
2009年6月8日星期一
电视剧反思
(这是这部电视剧的海报。从网络上复制来得。)
《我的丑娘》,中国人常提“子不嫌母丑”,这些天陪一位中国的神父一起观看这部电视连续剧。这部电视剧,所讲述的,是一位辛勤的母亲,他的儿子进城打工与城市的女孩结婚,为了隐瞒其生母仍旧活于世,而将其母视为问路人。这位母亲忍受了一切,她的言行感动了他人。正当儿子儿媳,面临困境时,他更以身挺出,充当“保姆”撑起了整个家庭的工作。就是这样一位母亲。直到最后,临终的病床前,她的亲生儿子才与媳妇道出了实情,而换得媳妇的一句“妈妈,你不丑,你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母亲。”电视剧是结束了,但我的眼睛却湿了。记得曾经因为观看《中国母亲》而流泪,今天又因看这部电视剧而流泪。两部电视,却讲述了母爱。
的确,母亲均深爱着自己的儿女。每每观看这样感人的电视剧,我都会流泪。为人父母,所注入地关爱,真得又有多少子女能够了解。母爱是无私的。看过感伤之余,亦令我想起远在海那边家乡的母亲。每次用视频见到她,她总是报喜不报忧,虽然总是很简单地说,保重身体,与我聊一些生活乐事,但我却从各方面知道,母亲一直在辛勤劳动着。现在家乡有了一块很大的地。是叔父的朋友让我母亲种些菜,母亲更把握了好机会,种菜养鸡,就是为了给自己家里省一笔可观的开支。家里经济别人不了解,我知道。母亲每每说,倘若缺钱,就说。但我从不向家里要钱用。因为父母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钱,就应该留给他们自己用。我作为儿子,现又身居海外,实在照顾不周,更无法称其名正言顺的孝子。自己现在在这里一切均好,更希望藉着自己的一点努力,能早日归家。妈妈,爸爸,我想你们!!!!!!!
2009年6月6日星期六
what is that?
今天查信箱时,收到一封由方济神父邮来的短片。一部希腊文的片子,还好有英文字幕,要不我真得不知道片中的主人公在说些什么?片子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一位年迈的父亲与他年青气盛的儿子坐在花园中,儿子在看报,父亲静坐着。一只小鸟飞到枝到上,父亲问“what is that?”儿子说,那是只麻雀。那鸟飞过父亲头顶,父亲又问:“what is that?”儿子有点不忍烦地回答是麻雀。麻雀飞到父亲坐的椅子前,鸣叫着,父亲再问:“what is that?”儿子发火地回答说,那是麻雀,s-p-a-r-r-o-w,且说,“你是不是要让我烦死,我不是跟你说过那是麻雀了,为何还要一直这样问下去。”父亲起立,儿子想解释,父亲摆了摆手,走进屋内。不久,父亲,拿了一本陈年老日记,翻到某页,让儿子念:“今天,我的小孩在花园中玩,有只麻雀飞停在枝头,儿子问我what is that?我答说,那是麻雀,而后,小鸟飞过头顶,儿子又问我,那是什么,我说那是麻雀;当飞停于我们前时,儿子再问那是什么,我很开心地让他知道,那是只麻雀。儿子一共问了二十一遍那是什么,我回答了二十一遍,儿子的询问令我备感高兴,因为藉此他可以认识更多新生事物,儿子的成长,成为我心中的爱,我不感到不耐烦,因为我的回答,令他高兴。”当儿子读完这短短的日记,他亲吻着父亲,并深深拥抱着他。
这是一问短片,但却富有着爱意。一位观者的评论深深引我深思,“天父,不断地眷顾着他的子女,从来不为不断地请求而烦扰,祈祷就是向天父的请求,表达我们自己的意愿,天父总能很大方地允以回应。就是这样父亲,但儿子又有多少了解他呢?”是呀!只有父母了解自己的儿女,又有多少子女了解自己的父母呢?我个人觉得这问电影是培育我们信仰最好的教材。无论是人生,还是处世,乃至于天人关系。这都将是很好的素材。
回忆今天晚上,与一位弟兄谈及父母,我便不断鼓励他去多多了解自己的父母。写信或许觉得很烦,但当父母收到你亲手写得信时,他的心是怎样的呢?当他看你的相片时,他的心又是怎样的呢?为何为人子的,却很少有几个能了解自己的父母,但为人父母的,却很多深深关爱,了解着自己的子女呢?该片不仅富有意义,亦提醒我们,父母亦是需要了解的。我深深受教,亦备受感动。关爱父母,成为孝顺子女是我们为人子女的天职。这或许就是在天主十诫中,紧接着崇敬天主后,第一条(即第四条)所要求的。赡养只是初步,了解只是前阶,关爱才是圆满。
订阅:
博文 (Atom)